01
最近,青榄君看到一则“雷人”的新闻:在南宁某小学,一名六年级男生在课堂上用雨伞将授课的老师打成了脑震荡。
当天,周老师到6年级3班上美术课,快下课时,教室最后一排突然发出一阵巨大响声。周老师循声一看,男生小廖因椅子倒地坐在了地上,书包、雨伞也掉在一旁。
当小廖把椅子扶正后,周老师走过去对他说:“你要遵守纪律,你坐下,坐下。”但小廖没有说话,于是,周老师伸出一只手抓住他的胳膊,想拉他一把。
没想到,小廖弯腰拾起地上的雨伞就往周老师的头部打了过去,伞柄将周老师的头部、耳朵打出了血。
经医生诊断,周老师有脑震荡的症状,左耳挫裂伤,缝了数针。鉴于涉事的男生还未满14周岁,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周老师将小廖的家长诉至法院。
庭审中,男生父亲辩称:“如果你距离远他不可能打你,他收拾好了以后,自然会坐好,这个老师被打的主要原因,是她太靠近(我小孩了),就好像你看见那条蛇,你一抓那条蛇被蛇咬,这个是正常的。”
家长的辩驳让周老师觉得难以接受。周老师说,小廖并不是一时冲动,因为之前也有老师遭受过类似的侵害。
相信很多家长朋友看到这里,跟青榄君一样震惊:孩子又不是火药桶,靠近他“惹火上身”,为什么反倒成了受害者的错?
02
有些家长“护犊子”,已经到了没有下限的地步。
前不久在深圳,读小学五年级的康康与邻居小女孩发生了口角,女孩家长知道后,竟叫了七八个人把康康揍了一顿,还威胁说不要让人知道。
河南一个小区里,一名11岁的男孩突发奇想,尝试在运行中的电梯内做“伸展运动”,一脚抵住电梯门,因为电梯在运行过程中,与楼层间距非常小,电梯内侧的安全门瞬间爆开。
事后,物业提出让家长赔钱修电梯,孩子母亲却说:“要我说物业还应该感谢我儿子,要不是他碰一下,大家在使用中说不定会出什么事呢!”
在一个商场里,两个小朋友争抢玩具发生矛盾,引起双方妈妈争吵,接着双方爸爸动手打架,最后陪同亲属也加入了混战,场面失控。
无独有偶,一位同事最近也很苦恼,他居住的小区内不时会有酒瓶、砖头掉下来,后来竟还掉下灭火器。很多居民向物业投诉,从监控中可以清晰看出,这些都是两个九岁孩子所为。然而,当民警找上门要求家长教育孩子时,家长矢口否认,连门都不开,物业和警方都毫无办法。
这场景,不免令人细思极恐。曾经,就有10岁男孩从楼顶抛下砖块砸死楼下女邻居,死者家属将男孩父母告上法庭,索赔多万元。
今天家长的宽容,终会变成孩子明天的纵容。
护得了他一时,却护不了他一世,等到孩子步入社会,那些曾经的保护,往往会成为孩子身上的靶,让孩子成为众人攻击、唾弃的对象。不分对错地护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
03
可话说回来,“护犊子”乃人之常情,自家孩子受委屈、挨骂挨打,换谁都淡定不来。
就连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也过不了这一关。他像普通父亲那样“护犊子”,认为太子未来就是皇帝,不必按照规矩下马行礼,为此跟朝臣门吵得唾沫横飞。
鲁迅先生在《海上的儿童》中曾批评“中国中流家庭教孩子的两种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霸主,是霸王。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
也就是说,一味袒护纵容地“护犊子”,或是盲目地打击,都不是好的教育,会使孩子“到外面便如同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前苏联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说得好:“犯错误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
那么身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犯错的孩子呢?
家长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坦然承担后果。
我们常常急于惩罚犯错的孩子,从而忽视了作为成年人,是否先反省了自己的问题。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孩子未必能认识到错误,不如以成年人的担当,先把事情平息。
湖北十堰的一对夫妇就做得很好。某天,这对夫妇带着孩子去超市,只顾自己逛,孩子就一个人玩。超市的促销位,一袋袋大米、面粉堆成了小山。孩子不知从哪捡了一个铁钉,把整个小山上的大米和面粉几乎扎了个遍。
超市发现后,找不到孩子的父母,只能报警。最后家长出面,经过协商,他们答应把所有被扎破包装的米面买回家,总共40多袋,余元。
有人说:虽然孩子熊,但是家长不熊,值得称赞。也有人说:这教育孩子的成本有点高呀!
其实,家长的一时亏损,换来的是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他会知道恶作剧的后果,家长勇于承担,为孩子建立的原则意识,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
其次,当孩子犯错,家长须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必粗暴指责。
如果说一定要护孩子,那么我们最应该守护的,是孩子的自尊心。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瞬间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孩子犯错的时候,最先受伤害的往往是孩子自己,家长的暴躁只会带来二次伤害,而优秀的父母却会用爱心去守护孩子的自尊心。
青榄君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应该坚持原则,严于惩戒。
深圳一位7岁小学生在小区里骑单车,撞倒了一个3岁的小朋友,之后各自回家。父母得知这件事后,批评了孩子并指导孩子写下了这封道歉信:
孩子刚上小学,有的字不会写,就用拼音代替。由于不认识被撞的小朋友,这封道歉信孩子写了6封,贴到了小区每个楼的电梯口。
父母认为孩子自己写一封道歉信还不够,于是妈妈在孩子拼音版道歉信上又附了一则父母的致歉,提出如果医院检查的话,他们会负责治疗费,并附上联系方式。
哲学家边沁说:“所有的惩罚本身都是恶,它之所以被允许,是因为它有可能排除某种更大的恶。”
让孩子受点“罪”,是为了让他日后成为一个知荣辱、懂礼节、值得尊敬的人,这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
愿我们都能把最好的,赠予孩子。
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在全国率先推出《唱诗词,品经典》免费公益节目,每天10分钟,让孩子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