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电影分享:
《录取通知》
斯蒂夫·平克
"Whatislearning?
Itispayingattention!
Itisopeningyourselfuptothis
greatbigballofshitthatwecalllife!"
电影讲述快高中毕业的巴特比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迫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自己创立了一所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南方哈蒙工业大学,简称“S.H.I.T.”,所有的规则、课程以及完整的教学体制,都由这些所谓的“创办人”自己制定,而且他们并非这所学校仅有的几个学生,在“任何人都能来上学”的旗号下,越来越多被大学拒收的高中毕业生被“录取”到这所新学校中,至少他们在精神上成了这所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在一群学习不灵光、却异常聪明的年轻人的支撑下,这个漏洞百出的可笑计划竟然真的成功了,孩子们在“S.H.I.T.”的“监管”下得到了灵*上的解放,因为学校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化的时代。
《录取通知》剧照
删掉社交软件
删掉抖音,删掉微博,删掉B站,一段时间过后,再重新一个一个地下载回来,这是我经常做的事情。我常以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专注在我需要做的事情上,例如看论文、看电影、读书、甚至是听音乐。
后来我发现以前的我是典型的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我总是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氛围才能专注,我自认为眼不见为净其实是帮助我(当然这种方法对我来说真的很有用!),但其实深层次原因还是自控力的缺乏,后来我发现可能因为学习这件事情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已经或多或少失去了兴趣。这是很不对的!!所以我现在正在重新建立自己对学术的兴趣。
在我以前的教育中
幼儿园老师说:“你们谁坐得最直,谁才可以出去玩”;小学老师说:“不听话的小孩儿不可以拿到去冰雪乐园的票”;初中老师说:“今天自习课给大家放映电影,每人都要写字的观后感”;高中老师说:“不要涂指甲油、化妆,不要占用自习课时间去参加社团活动”
但有没有发现,老师和长辈们总是在以玩乐来试图激励孩子们去学习,我认为这种方式并不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乐趣或想法,相反的他们更会期待这过程中的“结果”—出去玩、去冰雪乐园、看电影、社团活动。在这过程中,学习仿佛就变成了“跳板”,孩子们将学习变成中间媒介,这便丧失了对学习本身的专注度,反而更在意享受最后的乐趣,这岂不就是教育反其道而行之了吗?
有时候越是刻意去做某件事,偏偏越是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录取通知》剧照
受教育的目的不是拿最高分
受到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否受教育这个概念被很多人混淆呢,很多人往往以为受到教育就是会做高数题、能够精准地回答出卷子上的每一道题,能够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等,这些事情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很少会对我们自己产生影响。相比较之下,交流能力、自信、勇敢这些因素才会支持我们的人格,在我们之后的生活中持续地发挥作用。所以,孩子的教育阶段,要远离那些无用的事情,多探索孩子对世界的乐趣。
例如,别再看完电影以后写观后感了,不如看完电影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剧情,头脑风暴想说什么是什么,也比落在笔头,硬憋出来字强。
当然,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参加应试教育来获取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在所难免还是大部分孩子要在应试教育下被迫去参与很多学科的学习。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习,获得第一名的学生也只能是一位。在很大程度上,家长和学校是需要改变现有态度的。海淀鸡娃是这两年很多的代名词,确实这也是现在一线城市普遍存在的情况。家长们疯狂地为孩子安排很多补习班,我们是不是已经从一个拼爹的时代转变成拼娃时代了。家长过分逼迫孩子去学习,以别人家的孩子来要求自己的孩子,我从小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也能明白大多数孩子都折在这条路上,慢慢变得抵触,当然也有学生就是鸡娃鸡出来的成绩。所以也要因人而异,这条路走不通就不要继续拼了。
《录取通知》剧照
把孩子当成大人,培养他独立的人格
我认为普遍家长都需要转变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能把孩子当作你的孩子,要当作你的朋友。很多家长会教育孩子,“你不要做这个,你不要做那个,你还是小孩你不可以怎么怎么样,我是过来人你听我的没错,学这个东西没用不要学这个”
孩子很多的乐趣其实早早地被家长扼杀在摇篮里了,我身边有很多家长就是这样。我有个弟弟,比我小了15岁,平时我护照看他,我有在观察小区内很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他们总是在以为了孩子好而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有一次一堆孩子躲在了墙边和楼体之间的过道里,很狭窄而且有很多砖石,破烂家具等,孩子们把这个当作“寻宝”游戏,但很多孩子的家长会认为那里太危险,叫他们的孩子出来玩。当我参与其中的时候,我会钻进这个过道,在保护他们的同时和他们一起“寻宝”,不仅仅是跟他们一起玩,更重要的是,我会告诉他们这些砖石的作用,它们怎么烧制的,这些建筑垃圾是用来干嘛的。
还记得前两天谷爱凌夺冠,很多人都在深挖她成功的秘诀,我也看了很多她的报道,但我认为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她的努力和她妈妈对她的教育。在很多有谷燕(谷妈妈)出现的视频中,她总是很冷静很温柔的一面。在谷爱凌参加成人比赛前一天发烧40度时,谷妈妈冷静地寻医,安慰谷爱凌,并且让她自己做出是否参赛的选择。在谷爱凌训练的时候一不小心摔到脑震荡,甚至记不清楚一些事情的时候,谷妈妈依旧冷静地处理。曾经有记者参访谷妈妈,她是如何教育出这样优秀的女儿,我记得谷妈妈说到并没有刻意地教育,只是让她勇于尝试,做她喜欢做的想做的事情。当时视频的弹幕上还有很多人在酸她,但我清晰地知道,就目前而言,能做到这样的教育方式的中国家长少之又少。
《录取通知》剧照
所以,我多次想到如果我以后有一个孩子,不管男孩女孩,我都会顺从他的兴趣去提供给他足够的平台。我会把他当作朋友一样对待,没有什么你必须听我的这样规定,也没有你得好好学习才行的要求。我会从小带他去各种地方玩,不会从小学就开始抓他的学习,我会在玩耍的过程中,帮助他找到兴趣,从而再帮助他寻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录取通知》剧照
当然作为一个北京人,我所知道的和所见到的还不是很全面,很多其他省份还有很多家境贫困、长辈卧病缺少劳动力的情况存在,我知道辍学、不学习或许是挽救那些家庭的出路。又想起我高中的时候一直很想去做扶贫工作,所谓短板理论就应该帮助他们,一个社会的教育能力绝对不是看那些有钱人如何培养出多么精英的儿女,而是那些最贫困地方能否培养出什么样的后代。但现代社会能够前往艰苦地区做这样工作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如此大力宣传张桂梅老师,她的事迹我真的看一次哭一次。我一直记着她说,我坚持把这些女孩送出大山,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我是希望教育出这一代女孩,能够在未来能够一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从而改变这里女性的文化水平,再之后能有一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姥姥奶奶,从而影响一代又一代,一个家庭又一个家庭。很感谢能够在这些地区默默付出的人们,我也真的希望真的能有越来越少的人会因为这样的情况失去上学的机会,希望国家的教育普及度能够越来越高。
END
别再给孩子压力了,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是拼孩子的时代。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培养独立人格,独立思想。而不是为了答对一张试卷和背诵一首宋词,而文化底蕴的积累也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那几本书中得来的。
培养兴趣和交流能力才是孩子们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放学以后的时间都交给补习班。“谷燕”式培养方式可以借鉴学习。
再来复习一遍今天的电影:
《录取通知》
希望大家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