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近十年在临床上的逐步推广和大量应用,大家对于自锁托槽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然而很多正畸医师曾经有过或现在仍然持有一些关于自锁托槽的误区自锁托槽应用中最常见的七大误区,供广大正畸医师尤其是刚开始了解和应用自锁托槽的医师参考。
误区1:自锁托槽一定能通过扩弓效应实现不拔牙矫治
自锁托槽刚进入国内时,很多医师被这样的观点误导:中重度拥挤的病例应用自锁托槽可以显著扩大牙弓,从而实现不拔牙矫治。在笔者看来,这往往是正畸医师对自锁托槽矫治原理的误读,或者在强大的商业化宣传下,一些人没能坚持住自己的专业立场。
很多医师喜欢把拔牙矫治与否和是否应用自锁托槽相关联,实际上,拔牙矫治和不拔牙矫治有各自的适应证,在临床上考虑的因素很多,而自锁托槽仅能作为一种固定矫治的手段,绝不能成为主导矫治方案拔牙与否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选择合适的适应证非常重要,对于软组织侧貌直面型或者凹面型的患者,尤其是上下牙弓狭窄或后牙明显舌倾的患者,可以尝试进行不拔牙矫治,也许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矫治结果。
误区2:自锁托槽一定可以节省后牙支抗
牙齿移动需克服矫治系统的摩擦力,自锁托槽创造了低摩擦的矫治环境,使得采用轻力就可让牙齿移动。根据差动力的理念,轻力可以让前牙产生更多的移动而后牙移动较少,这也就意味着应用自锁托槽有可能节省支抗,但这也绝非定数。虽然国内一些关于自锁托槽拔牙矫治能否节省支抗的临床研究结论有所不同,但也只能说是针对各自的研究对象而言,研究材料和方法对结果会产生影响,结论也只能针对本研究成立。临床上影响支抗控制的因素很多,而自锁托槽仅仅是创造了低摩擦轻力矫治的条件,且不同原理(主动/被动)或不同设计(宽度、材质、工艺、自锁结构)的自锁托槽所构成的矫治系统摩擦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自锁托槽绝不是给支抗控制上了“保险”,正确合理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即使如此,后牙支抗仍会丢失,对需要最大支抗控制的病例,仍需借助其他辅助支抗控制手段,如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口外力等,这一点必须清楚认识。病例1为双牙弓前突病例(图1~5)。该患者减数四个4,应用DamonⅢ自锁托槽,一步滑动法关闭间隙,未采用任何辅助支抗控制手段,治疗后前牙回收明显,软组织侧貌改善显著,说明该病例应用自锁托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后牙支抗,但后牙支抗仍有丢失,侧貌改善并未达最佳效果。
病例1
图1治疗前面像,患者女,18岁,主诉前牙前突;疗程共18个月
图2治疗前口内像
图3治疗中口内像
图4治疗后口内像
图5治疗后面像
误区3:自锁托槽无法打开咬合
自锁托槽一般体积小巧,一方面粘接在牙面上降低了托槽对牙齿的有效作用面积,另一方面托槽间距的增加使得弓丝弹性增加、刚度减小,导致打开咬合确实要比传统托槽困难一些,很多在临床上经常应用自锁托槽的医师都会有此体会,但并非无法打开咬合。目前在临床上打开咬合主要依靠的还是硬度较大唇弓的摇椅型弓丝,这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还有很多可以借助的手段,例如平面导板、种植体支抗、多用途弓等。
误区4:自锁托槽不能有效排齐牙齿,精细调整困难
自锁托槽一般宽度较窄,托槽的准确定位粘接是临床上的难点,也是取得完美效果的关键。在临床上很多正畸医师没有掌握好托槽粘接这一基本功,因此在排齐牙列或调整咬合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最终却归咎于自锁托槽,这实属不该。这有些类似曾经风靡一时的舌侧固定矫治技术,曾被人诟病有种种缺陷,这很有可能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熟悉并掌握好这项技术。虽然自锁托槽对扭转牙的矫正存在一定劣势,但还是有很多技巧可以应对这些问题(参看另文《自锁托槽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和对策》)。自锁托槽发展至今,作为一项并不算新的矫治技术,并没有因为自身的一些不足而逐渐淡出医师的视野,反而越来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病例2为舌侧自锁托槽减数磨牙矫治病例(图6~11)。该患者减数14、26、34、44,应用非凡舌侧3D自锁托槽,治疗后上下牙列排齐,前后牙咬合关系理想,舌侧固定矫治而且应用自锁托槽,上下前牙拥挤明显,单侧减数磨牙,这些都构成了矫治的难点,却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很多医师有时候抱怨某种矫治技术或材料不给力,事实上更多的是应该反省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项技术。
病例2
图6治疗前面像,患者女,22岁,主诉牙齿拥挤不齐,疗程共36个月
图7治疗前口内像
图8治疗中口内像
图9治疗中口内像
图10治疗后口内像
图11治疗后面像
误区5:自锁托槽拔牙矫治没有优势
拔牙矫治关闭间隙,目前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滑动法,一些医师认为发生在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处托槽与弓丝之间的摩擦力对滑动机制影响最大,对于第一磨牙是颊面管的情况下,传统托槽与自锁托槽的区别仅在于第二前磨牙处的摩擦阻力,自锁托槽在降低摩擦力方面没有优势,因为传统托槽可以通过松结扎来降低第二前磨牙的摩擦力。实际上,持有这种误区也是源于对矫治系统摩擦力的不了解,从而产生以偏概全的理解。矫治系统的摩擦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单颗托槽的摩擦力,而要对矫治系统整体研究。实际上目前体外摩擦力研究实验几乎不可能完全模拟口腔中的实际情况,牙齿滑动移动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尖牙的远中移动,即使在一步滑动法关闭间隙中也不可避免会涉及该问题(图12)。自锁托槽宽度一般比传统托槽小,更易发生倾斜移动,牙齿移动过程中摩擦力的被动状态范围较大(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