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阿斗其实不阿斗
TUhjnbcbe - 2025/8/2 17:04:00
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www.jk100f.com/

阿斗其实不“阿斗”

阿斗,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说起阿斗,恐怕家喻户晓;提到刘禅,很多人未必知道;小名比大名更为知名,除了此君,历史上很难找出第二人。但是,他这个名出得很不光彩,因为阿斗的形象已经定格在人们心中,已然成为平庸无能的代名词。

真实的刘禅,难道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一个昏庸、愚钝、弱智低能的君主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从他的实际表现来看,刘禅算是很不错的君主,虽然离优秀尚有差距,但绝对能够称职或合格,甚至够得上良好。何以见得?若从德能勤绩方面对他进行综合考评,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看“德”方面看,他宅心仁厚,颇有容人度量。最了解刘禅的,莫过于他的丞相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诸葛亮曾经写道:“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若是上书刘备或刘禅,如此评价主公未免有阿谀奉承的嫌疑。诸葛亮颇敬重杜微,在他面前不会说瞎话,否则也太老奸巨滑。对于刘禅的仁厚与大度,诸葛亮更有亲身感受。刘禅年少即位,诸葛亮奉先帝托孤遗命,全权掌管蜀汉朝政。随着刘禅年龄渐长,诸葛亮应按惯例还政于刘禅,让他总揽全局。可是,诸葛亮却以刘禅缺乏经验为由,一直紧握权柄不放,事无巨细全包揽。刘禅如果迷恋权力或心术不正,肯定会与诸葛亮发生冲突,甚至把他拿下。刘禅毕竟仁厚,对诸葛亮始终充满着敬重和宽容,如同齐桓公对待管仲。对待其他大臣,刘禅也很宽容。随着在位时间渐长,刘禅生活上也不免奢侈腐化,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上书劝谏。忠言逆耳,虽然让刘禅感到不高兴,但并没有动怒杀人。与其说是懦弱,不如说是容忍;毕竟他是一国之君,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使人脑袋搬家。

从“能”方面看,他知人善用,富有战略眼光。一个君主是否有能力,关键是看他能否知人善用、选贤任能。这方面,刘禅表现比较突出。尽管诸葛亮是选择的辅臣,刘禅始终给予充分的信任,放心放手让他施展才能。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延用诸葛亮的方略,仍旧重用他所推荐和选拔的官员。与此同时,刘禅还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鉴于诸葛亮生前大权独揽,他废除了丞相制。使蒋琬、费祎先后担任尚书令、大将军,两者共同行使宰相职权,权力交叉,相互制衡,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大权不再由一人决断。这种制度安排,结束了丞相权力过大而君主被架空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进而“自摄国事”,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领导人,此后近20年军政大事皆由他一人拍板。

说刘禅有战略眼光,是基于他清醒看到蜀汉在三国中位置,并有相应的生存策略。为了完成先帝遗愿,诸葛亮多次进行北伐,试图一统天下。刘禅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并不赞同北伐,故而婉言相劝;诸葛亮却一意孤行,并不采纳他的意见。尽管心里并不赞成北伐,一旦诸葛亮做出了决定,刘禅还是全力支持。在短暂数年间,诸葛亮多次率兵出征,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随后,刘禅果断决策,主动停止了并不明智的北伐战争,避免了进一步劳民伤财、消耗国力。

从勤方面看,他恪尽职守,比较勤于政事。不过,就君主而言,关键是善于识人用人,善于判断决断,至于是否勤政并不重要;如果缺乏上述能力,过于勤政反而不是好事,比如明代崇祯皇帝就是一例。刘禅起初做名义上皇帝,所有事务交给诸葛亮处理,自己像齐桓公那样当甩手掌柜,倒也悠闲自在。后来他掌握实权,主持蜀汉全面工作,能够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妥善处理军政要务,使蜀汉得到较好的治理。所以,他的考勤算是合格的。

从绩方面看,他治理得当,确保一方平安。刘禅从公元年即位,至公元年降魏下台,历时41年,创造了三国时代帝王在位时间最久的纪录。由于先前倚重诸葛亮,随后任用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轮番辅佐,使得蜀汉政权得以有效运转。所以,刘禅在位期间,蜀汉基本上平安无事。除了发生战事,整个社会比较安定,没有发生内乱,经济也有所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三国当中,数蜀汉地狭力弱,能够偏安一方挺不容易,从稳定压倒一切角度看,算是了不起的政绩。

当然,刘禅绝非英明的君主,他有缺点,也犯过错误。尤其是后期用人失察,宠信宦官黄皓、权臣陈祗。此二人狼狈为奸,媚主弄权,败坏政事。姜维曾劝刘禅杀黄皓,他却不从,使黄更加有恃无恐。当司马昭命钟会等在关中整饬军务、预备攻蜀之际,姜维上书提醒早做防备,他却听信黄皓的鬼巫之说,认为魏不会进攻,故而未做应对。不过,刘禅有时犯糊涂,也是事出有因。当初赵云突出重围营救刘禅,刘备为了表现怜惜爱将,居然把刘禅摔到地上。刘备的“摔子秀”,固然可以笼络人心,同时也给刘禅落下脑震荡的后遗症。

或许有人质问,你尽管认为刘禅还算不错,他毕竟是亡国之君。诚然,蜀汉政权是在刘禅手里灭亡的,但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一人。蜀汉的灭亡,实为当时情势与各种因素使然,归根到底,还是综合国力不济。试想,诸葛亮是何等了不起的牛人,在政治、军事上堪称大家,终其一生,也没有大多作为。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诩,在文治武功上却不及二人。刘备死后,诸葛亮全权掌管蜀汉,其工作环境优于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诸葛亮并没有让刘禅成为霸主;乐毅客串燕国,一战打败强大齐国,而诸葛亮屡次征战,只是以攻为守,并没有取得重大战果。超级牛人诸葛亮尚且如此,岂能苛求患有脑震荡的刘禅?!

刘禅无能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归功于文学作品,准确地说,是《三国演义》的功劳。《三国演义》虽为小说,却使用了春秋笔法,从政治角度针砭人物。作者的政治立场很鲜明,那就是坚决拥刘反曹。为什么拥刘反曹呢?因为刘备具有大汉皇室血统(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从血缘上可以代表正统性;而曹操并非刘氏子孙,不具备继承大统的合法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小说对刘备及其集团成员极力美化或神化,而对曹操及其集团成员竭力丑化或抹黑,同时对孙吴集团成员也给予丑化或抹黑。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何以被小说丑化?答案是,恨铁不成钢。因为作者心系蜀汉,对刘禅寄予厚望,指望他雄才大略,扫平魏吴一统天下;可惜事与愿违,刘禅并非盖世英主,只是一个称职君主,不幸还成为了亡国之君。所以,作者“哀其不幸,恨其不争”,恨铁不成钢,恨不得不将亡国的怨气都出到他身上,恨不得把亡国的责任都推到他头上。昏庸无能而又扶不起的阿斗,是导致亡国的最好理由。无论是出于爱憎或同情,把刘禅塑造得昏庸不堪,既从宣泄心中的愤恨,又能反衬刘备、诸葛亮英明伟大,还能摭掩他们的缺陷与不足,何乐而不为?!

其实,如果跳出血缘正统论,再看刘禅做出投降的抉择,倒不失为明智之举。试想,当时曹魏兵强马壮,蜀汉国力虚耗,即便选择抵抗,结果也是灭亡。与其让众多将士必然丧命,不如放下武器投诚,以和平方式解体蜀汉政权,既可以避免将士伤亡,又不至于殃及无辜百姓。再说,蜀汉灭亡,对于蜀汉人民来说,未必不是好事。据史料记载,蜀汉灭亡的时候,“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一个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国度,居然供养要供养十万军队和四万官吏,这对于蜀汉人民来说无疑是深重的负担,加上诸葛亮、姜维前后屡屡征伐,实在令蜀汉疲惫不堪。结束三国鼎立,实现国家统一,对于饱受分裂战乱痛苦的民众来说,何尝不是幸事?!所以,对于亡国,也要一分为二看待。若遭到异族强敌入侵,亡国便是民族的耻辱和灾难,因此要与敌人血战到底,宁死不屈;若与更强大的同胞对抗,因实力不济而被迫投诚,倒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也不是什么奇耻大辱。还有,选择不战而降,足以保全刘禅及其皇室的身家性命,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好死不如赖活,若不能保全自身和更多人的生命,只求得以身殉国的美名,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除了不战而降,刘禅最为人诟病或讥笑的是乐不思蜀。蜀汉灭亡之后,刘禅举家迁居洛阳。有一天,司马昭在府邸设宴款待蜀汉君臣,让艺人出场助兴。先是表演魏国歌舞,蜀汉旧臣有些感伤,只有刘禅面露喜色;随后演奏蜀地音乐,蜀汉旧臣听了,无不悲伤流泪,刘禅却嬉笑自若,没有丝毫悲慽。司马昭当即对人说:“一个人缺心肝无情义,竟然到了如此地步!”酒至半酣,司马昭禁不住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坦然笑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一会儿,刘禅起身更衣,其旧臣郤正跟随到厢下,对他说:“陛下怎能这样回答呢?假若司马昭再问,你就流泪回答: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叫我无日不想念。”果然,刘禅重新入席,司马昭又问他:“还想念蜀国吗?”刘禅便照着郤正的话回答,司马昭诧异说:“不对,这话感觉不像你说的,像是你某个大臣说的。”刘禅当即坦承,那话是人家教他说的。司马昭及其部下顿时忍俊不禁。在司马昭看来,刘禅这样的表现,真是没心没肺、懦弱愚钝,已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所以,他感觉此人不足为虑,故而放他一条生路。

提起刘禅乐不思蜀,普遍认为这是愚蠢麻木的表现。《三国演义》里有一首诗感叹:“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其实,乐不思蜀的故事,恰恰表现了刘禅的大智若愚。作为一国之君,没有人比他更眷恋自己的故国,没有人比他更怀念往日的乐园。但是,他不得不把对故国的思念隐匿于心中,做出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制造愚不可及的假象迷惑司马昭,从而消除对他的戒备与顾虑。当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禅敏锐地意识到,司马昭正在觊觎皇位,并着手清除潜在对手。司马昭不经意的问话,乃是刻意的试探,看他是否心甘情愿做寄人篱下的囚徒。如果他说很想念故国,无疑会引起司马昭的警惕,视他为不安定因素,势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他故意装痴卖傻,显示自己非常二百五,使自己和家人免遭杀身之祸。司马昭家族心狠手辣,为了夺取最高权力,他们不惜赶尽杀绝;即便是家族内部,也只顾权力,而不讲亲情,彼此厮杀,绝不手软。

刘禅一家能够幸存,自身得以终老天年,并非因为司马昭宽宏大度,而是他本人机智使然。相比之下,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就没有他幸运,或者说没有他机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这首词已成千古绝唱,字里行间饱含怀念故国之情,也充满亡国的屈辱与愁恨。后人读此词句,无不为之动容。可是,当时最高领导宋太宗不高兴,马上让作者服毒自尽。李煜喝下牵机药,肠胃剧痛,全身抽搐,惨不忍睹。他要是像阿斗做出乐不思蜀的样子,就不会写出那些诗词,也不至于遭致杀身之祸。不过,文学角度看,诗人不幸读者幸。但是,为了一首词而专丧命,这个代价也未免太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斗其实不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