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是一门研究型学科,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兼顾实践能力发展,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在以往的化学课程中,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只简单讲授教材中的知识,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材中。同时,在教学实验知识时,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是以口述的形式给学生开展教学,使得学生毫无体验感,动手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针对这种情况,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他们的喜好,以使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才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保证学生可以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提升。
本文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出发,探究当前初中化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初中生正处在行动力强的时期,想法也比较多,而且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思考问题时也趋于合理,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了良好条件。化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以往的教学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存在较多局限性。
一、在给学生讲授知识时,大部分时候都是由教师给学生讲解,学生只能处于附庸状态。而在现代化的化学课程中,学生掌握了课程中的主动权。面对这种变化,教师要坦然接受,并且优化教学计划,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新导入环节作为课程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的作用不容小觑,可以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刚接触化学学科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和恐惧心理的。如果教师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方法直接给学生讲授知识的话,就会放大学生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变得抗拒学习化学。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当下丰富的资源,创新课程导入环节,给学生呈现各种有趣的化学现象,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以此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化学真奇妙》时,教师要利用当下丰富的资源,创新课程导入环节,刺激学生的感官。在导入环节中,我在网络中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然后剪辑成视频合集,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给学生播放。学生可以看到物质转瞬即逝,也能看到多彩的烟火,这些现象都冲击着他们的感官,也让他们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欲望。同时,我又让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启发他们可以从熟悉的角度联想,唤醒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设计开放问题在正式教学环节,化学教师也要注重创新。问题教学法在之前的课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在现代化的环境下,问题教学法也暴露出来很多缺点。但是,只要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适当调整,还是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以往化学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形式是单调的,自然无法驱动学生。而在目前背景下,引入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讨论欲望,他们在课程中自由思考,互相讲述自己的想法,可以受到启发,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多新的想法。
例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时,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欲望。在教学中,我先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燃烧的条件,让学生明白燃烧并不只是温度高这么简单。然后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面对多种情形的起火场景,你能想出几种灭火方法呢?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讨论欲望,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经验进行思考,针对火势较小、火势较大等不同场景,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灭火方法,也让其他学生深受启发,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更多新的想法。在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唯一,而且学习化学知识也是如此,促进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引入课外资源现在的初中化学课程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开放包容的,它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学资源到课程中。基于此。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不能过于封闭,守着化学教材开展教学,而是要积极拓展引入课外资源。当前信息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对教育教学行业发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化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以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明白可以从多个方向分析事物的本质,促使他们转换思维去思考和探究化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金属材料》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入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了常见的几种金属材料。随后,我对他们说:“其实金属材料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接下来我们来共同探索。”我从互联网中搜集资料,引入课外资源展示金属材料在航天、制造业等领域的多种用途,让学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金属材料,学生在此过程深受启发,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事物,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化学学科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除了要注重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之外,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的化学课程中,教师只注重给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却不给他们实践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发展,没有办法通过自主探究获取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对此,在现代化的化学课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并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获取知识,在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认知的同时,还能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教师演示实验实验知识是化学课程中绕不开也躲不掉的一部分内容,只要学生学习化学,就必然会涉及实验的知识。但是,开展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步骤,直接跳过操作实验的流程,告知学生实验步骤,然后让他们背诵,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在现代化的化学课程中,教师要摒弃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操作实验的机会。但是,考虑到学生不具备操作实验的基础,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要先给学生进行演示,并在课程中详细讲述实验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为学生进行实验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教师考虑学生的基础,为学生演示操作实验的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我给学生一一展示化学实验室中的各种用品,并给他们讲述这些化学用品的用途,丰富他们的实验基础知识。讲解完毕之后,我给他们演示实验,在过程中不断讲解,告知他们每一个步骤的原理以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学生近距离看到了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他们奠定了扎实的实验基础。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对演示实验有科学准确的认识,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为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打下基础。
(二)学生操作实验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理论,才能消除学生心中对化学知识的疑虑。因此,在现代化的化学课程中,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去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而且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切实感受化学现象,能够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师将课程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之后,学生自主操作实验,其操作实验手法也不断进步,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到实验室去: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时,教师要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化学现象。对实验课程中,我的学生说:“氧气是维持我们生命正常运转的重要气体,下来就请大家自己操作制取氧气吧。”我讲完后将课程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得以自主操作实验,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在实验中,他们按照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操作,通过实际现象验证了理论知识,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自主操作实验,如此,能够促使学生的操作实验手法更加熟练,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三)科学实验评价教学评价是以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重要步骤,即便是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之后,也要对他们在实验中的表现开展科学评价。化学教师在评价时要秉着全面、严格的原则,除了要评价学生的实验结果之外,重点在于评价学生操作实验时的手法,指出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进行改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操作失误,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往后的实验中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操作。
例如,在教学《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时,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展开科学评价,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手法。在实验评价环节中,我指出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蒸发时搅拌不够充分、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之后还不断加热等。随后给学生讲解这些错误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帮助学生进行改造,切实提升了他们的实验实践能力。总之,初中化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后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学生在今后实验中操作得更为科学规范,从而促使他们以后的实验中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而而言,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会接触到化学学科,对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难免会感到陌生。而且,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没有任何化学基础,这就使得教学开展比较艰难,但也为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契机。在新课改不断深入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重点,尤其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基于此优化教学环节,在课程中以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自主操作实验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