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华全媒聋人小清华大地有爱春无限,
TUhjnbcbe - 2024/5/8 0:22:00
白癜风用仪器治疗 https://news.39.net/bjzkhbzy/180831/6496333.html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雷琨、白佳丽、张建新

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园面积不小,教学楼都是整齐统一的砖红色,初来乍到的人容易迷路。但如果你问聋人工学院怎么走,连东门口咖啡厅入职不久的店员,都能为你准确定位。在这里,没人不知道这座被誉为“聋人小清华”的工学院。

聋人工学院届毕业生合影。

聋人工学院是中国第一所、世界第四所面向聋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从年,其前身天津大学机电分校特殊教育部(简称特教部)成立并招收首届学生算起,聋人工学院开启并见证了中国聋人高等工科教育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学院教学楼立于校园西侧,这栋年投入使用的建筑,像楼前刚长到碗口粗细的树木一样正当年少,一层墙上“中国梦也是残疾人的梦”十个大字红得鲜亮。三十载光阴流转的印记则被小心翼翼地珍藏了起来——

教学楼的五层,有一面长长的照片墙,各届学生的毕业合影都被张贴于此。像素越来越高、年份越来越近,青春的面孔换了一茬又一茬,身上的穿着从白色的确良衬衫渐变到黑底学士服;院里的老师们接力般笑眯眯守在前排,有的一直从青丝满头守到华发渐生。

更详尽的学生档案,存在老师的脑海里。他们不仅记得这些孩子从哪里考来、毕业后去了哪里,还记得他们失去听力的年纪和原因,甚至记得谁为了省钱总不好好吃饭……

汪美林和陈华铭的合影。

“手语版国歌”研制者:基础都是在这儿打的

年9月,从山西太谷考来天津读书的“学霸”少年陈华铭,平生第三次“懵了”。

那一年,特教部首次走出天津,在全国5个试点省市招收聋人学生,其中就有山西。陈华铭赶上了。报名、备考、参加单考单招、拿到录取通知书,整个过程有小波折但总体顺利。直到他放下行囊走进教室,才意识到自己是同级11名听障生中,唯一完全不会手语的人。

身边的同学大多来自聋校,手语就是他们的母语,用起来得心应手,很快“打”成一片。而一路都在普通学校和健听人(听力健全人,也称“听人”)一起学习的陈华铭,“什么也不懂,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他看懵了。

这种感觉,就像9岁的某天,陈华铭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睡懵了”:家里人冲他讲话,全都干张嘴不出声。他以为爸妈在跟他开玩笑,却没想到,开玩笑的是“无故没收”他听力的老天爷。

二十多年后,陈华铭已经出任天津市聋人协会会长。他邀请耳鼻喉科专家为当地聋人做基因检测,分析致聋因素。交流过程中,他向医生聊起儿时经历,对方做出判断:9岁那年一场腮腺炎引起的高烧,应该就是导致他听力损失的原因——但在当年,受医疗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医生能给出这样明确的结论。

陈华铭的父亲眼见儿子吃药扎针,穷尽各种办法,听力却始终没能恢复。他开始接受现实,并提出了一个看似严苛的要求,“耳朵听不见,学习成绩不能比别人差。”

在学校,陈华铭一直是好学生,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了名列前茅的孩子,发现自己“上课听不见老师讲啥,下课没法和同学交流”时,是怎样的无助和孤独。最难时,陈华铭想起爸爸的要求,他觉得对,“听力不如人,不代表成绩不如人”。学习或许是引他冲破无声世界的唯一出路。

聋人工学院楼道里挂着“手语版国歌”图示。

陈华铭的听力损失严重,但发音说话的能力还在。他用眼睛和手代替耳朵,靠课前看教材,课上盯板书,课下抄同学笔记来学习。遇到不懂的内容,就追着老师问。听不到老师的回答,他就跟老师“笔谈”,请老师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总之弄不明白决不罢休。”

凭着这股劲儿,陈华铭的成绩“比失聪之前还提升了些”。几年后,他考上了家乡的重点高中。接下来,他还想考大学、做天之骄子。没几个人相信他能考上。他的高中老师都知道这个宿舍熄灯后还点着蜡烛做题的聋人学生有多不容易,因而各尽所能地帮他。但提到高考,老师也摇头,“正常人能有几个考上大学的?你一个聋孩子,说不准。”

眼看距离高考还剩4个月,爱开玩笑的老天爷在陈华铭打篮球时绊倒了他。他“摔懵了”,这次是真懵了,他被摔成重度脑震荡,昏迷了3个小时,在医院躺了两个星期。

伤没好利索,陈华铭依然执拗地参加了高考,却几无悬念地败下阵来。幸好打击和转机同时出现了——

特教部级首批学生开学典礼合照。

年,已经创立满一年的特教部决定在天津、山西、山东、江苏、吉林招收聋人学生,于4月进行单独招生考试。那年年初,从长辈手里接过特教部的招生简章时,陈华铭还有点不明就里——他根本不知道有个专门培养聋人工科大学生的地方,也搞不清简章上写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要学些什么。他稀里糊涂报了名,只想着多个选择多条路。突击学了两个月的机械基础知识,陈华铭去天津参加了考试。“回到山西,我几乎就把这事给忘了”。

普通高考失利后不久,陈华铭有些意外地收到了来自特教部的录取通知书。他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我一个聋人能考上大学、能和健听人在一个校园里接受工科高等教育,还有什么做不到?”因为相信自己“没什么做不到”,初到特教部时一度被手语“懵住”的陈华铭很快回过神来,“手语也是一门语言,也是一项技能,既然不会,那就学吧!”

拜同学为师,边用边记,陈华铭把手语学成了,还出人意料地厉害。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邰丽华委员用铿锵的手语“唱”起国歌,视频一时间刷屏朋友圈。更多的人由此得知了此前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陈华铭就是方案研究小组的6名成员之一。他和其他组员一起,把国歌歌词拆解成不同的词条,又天南地北地收集了60多种“手语方言”版国歌。在不同字词的手语打法间逐个比选,最终形成了那个让全国人民为之泪目的标准版。

“这都是在聋人工学院打的底子好。”陈华铭笑着说。

特教部届毕业生合影(前排右三汪美林最后排右二陈华铭)。

比辞海还厚的档案,像妈妈一样的老师

“一年级获二等奖学金、年获天津市理工科优秀奖学金、三年级获一等奖学金、年(获评)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年转入本科(学习)、(同年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

陈华铭当年的荣誉,汪美林全都白纸黑字地替他记在了“档案”里。

年,一直在天津大学机电分校院长办公室工作的汪美林被抽调到刚刚组建的特教部担任行政副主任。她在这个岗位上干了7年,从零开始研究特殊教育,掏心掏肺手把手地带了6届83名聋人大学生,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聋人高等工科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年9月11日特教部成立,首批6名聋生入学;到年4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的通知》发布,“创办天津聋人工学院”被明确列入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再到年11月5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正式挂牌,每一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她都在现场。

汪美林保存的历史档案比辞海还厚。

不仅在场,她还把关键时刻和孩子们的成长足迹一并记录下来——特教部的新闻剪报、重要文件的复印件,学生的证件照和生活照、奖状复印件还有写给她的信,她都留着,还在空白处认认真真做好批注——7年,天,这本凝结着汪美林心血的“自制”档案,厚度超过了辞海。

汪美林的档案中保存着有关学院的新闻剪报。

汪美林今年67岁,早就退了休。得知记者来采访,她从箱子底把这本资料抱了出来,“这都是历史!”

在这本“历史”的前几页写着一句话,“不管困难多大,阻力多大,也要把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办起来,培养出我国自己的聋人工科大学生。”说这话的人是时任天津大学机电分校校长、激光专家巴恩旭教授。

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正式施行,残疾人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受此启发,巴恩旭教授提出了创办高等工科特殊教育的大胆设想,让中国聋人也能发挥形象思维好、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回忆特教部成立之初,汪美林感慨不已:“那时老师都不懂手语,开始是从外面请手语老师教大家,后来就是老人带新人,但只要是在特教部任课的老师,必须要手语过关才行。”

陈华铭是汪美林迎进校园的第二届学生。时隔20多年,这对师生分别向记者提到对方,声音都激动地抬高了八度。“这是华铭!这也是华铭!你快都拍下来发给他看看。”汪美林嗓门儿大、天津口音纯正,她翻着厚厚的档案簿,找到陈华铭的照片就兴奋地指给记者看。

当年,陈华铭和两名同学从特教部大专毕业后,想转入机械专业的本科班继续就读。他们的想法受到了不少质疑:“特教部的学生,学得再好,能和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吗?”但汪美林不管这一套,她让学生们写好申请,自己去帮他们跑手续。她没跟学生说过个中的辛苦,但陈华铭知道,“汪老师为我们跑了不少趟、求了不少人”。终于,三个学生成功转入本科学习。怕孩子们跟不上,每当他们有课,特教部都会抽调一位老师陪他们一起听,有不理解的地方,回来再配合手语一点点教。

孩子们写给汪美林的祝福,她一直留着。

“汪老师是我的恩师,人一生能碰到一个特别负责、把学生当孩子的老师,那是非常大的荣幸。”陈华铭言及汪美林,满是敬重。

对汪美林而言,没什么比她的“孩子们”更重要。年的五一劳动节,她一早起来把亲儿子“扔”到奶奶家,买好菜、肉、面,直奔学校。怕聋生过节想家想妈妈,汪美林这个“特教妈妈”手把手地教他们包饺子。孩子们兴致挺高,一上午居然压了多个饺子皮。没有那么大的盖板,他们干脆把机械制图用的图板搬了出来,密密麻麻地摆上包好的饺子……

那一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她永远也忘不了。汪美林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也许有人会问:你这样花钱受累,为了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为了我热爱的特教事业,为了把这些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

记着学生的一切,忘了自己是“领导”

30年一晃而过,当初的特教部已经发展为拥有4个专业、6个全纳教育专业、3个研究生专业的“聋人小清华”。新一代的“聋工人”对汪美林大多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但汪美林和聋人工科教育开拓者当年坚持的很多东西,却如无形资产般传了下来。

王晓鸥老师工作照。

王晓鸥是“80后”,今年是他在聋人工学院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按照学院每年人左右的招生规模来算,从年担任学院专职辅导员到现在,他见证了超过0名听障生的成长历程。虽然没有用纸笔记录,但他的脑海里,也存着一本厚厚的学生档案。

记者请这位资深辅导员推荐几位学生代表作为采访对象,他开始“调档”——闭上眼睛,短暂思考,然后报出一个名字:“在校生的话,梁一帆吧。普校毕业,年从河南考过来,学的是艺术专业产品设计方向。发音是从小练的,讲话很清楚,手语是本科阶段现学的。现在手语、口语交流都没问题,还能做手语翻译。全国第十届残运会闭幕式的时候,她做过舞蹈手语指挥;疫情期间还给武汉的聋人录过防疫的手语视频。她评上了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年我们学院有了首批单考单招的硕士研究生,她刚毕业又考回来了。”

“有创业经历的学生……可以采张淇轩。从北京第三聋校考过来的,是手语族,也学艺术专业,比梁一帆高三届。本科期间就开始自己创业做设计工作室了,团队成员也都是聋人。他也回来读研了,现在和一帆是同学。”

“全纳专业的毕业生……我们的全纳专业是年开始招生的,因为要和健听生一起在其他学院上专业课,所以招的都是听力、口语好一些的学生。第一届有个学财务管理的学生刚毕业就被渣打银行定向招走了,但我得看看,我把她的QQ号存哪儿了。您要是着急采访的话,可以先联系吴俊玮,现在上大四,专业是工程造价。适应能力很强、成绩也不错,还帮着老师做一些学院的党务工作。”

记者惊异于王晓鸥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近几年加入聋人工学院的年轻辅导员们,私底下都管他叫“大神”。因为他手语好,更因为他对学生的用心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华全媒聋人小清华大地有爱春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