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有他,才有了中国手中的这张王牌中国
TUhjnbcbe - 2023/10/23 21:46:00

编者按

今年,适逢徐光宪先生周年诞辰

北大化学楼里一间特殊的办公室

极其安静

好像时光都停下了脚步

“中国稀土之父”

徐光宪先生曾在此工作

斯人已去

那书柜中的书籍资料

那案几上的奖状

依然在向后学们

无言地述说传递着先贤精神

徐光宪先生书柜

徐光宪先生办公室

在北大,徐光宪先生

带领着自己的团队

书写了属于中国的“稀土传奇”

在今时的国际贸易摩擦中

稀土,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王牌

从受制于人,到领先全球

稀土成为重要的优势战略资源

离不开徐光宪先生的贡献

同样是在北大

先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后学

科学人的拳拳赤子心

薪火相传,亘古不改

01心系祖国,执教燕园

“在北大有这个好处,只要你好好工作、研究做出成果,你就能站得住脚。——徐光宪”

年初,美国总统提出法案,想要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同年4月15日,徐光宪、高小霞夫妇二人登上“戈登将*号”邮轮,启程回国。此时高小霞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高小霞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与徐光宪一同回国。夫妇二人假借华侨归国探亲的名义,冲破重重阻碍,终于踏上了归国的征程。

徐光宪、高小霞在纽约河边大道草地合影

回国后,徐光宪、高小霞夫妇受时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曾昭抡之邀共同执教北大。二位先生初到北大时,中国的化学学科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他们以筚路蓝缕的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亲自编写讲义,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开设“物理化学”“物质结构”“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在新中国化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勇为先锋,开拓进取,为中国化学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徐光宪、高小霞佩戴北大校徽游颐和园留念

徐光宪首开“物质结构”课程

燕园五十载,他们执手同行,生活中相濡以沫,工作中相辅相成,献身教育和科学事业。纵使生活多艰,依然胸怀祖国,潜心向学,坚守科研前沿,勇攀科学高峰;即使功成名就,依然朴素如故,宁静淡泊,俯首甘为人梯,无私奖掖后学;先生之风,永垂燕园。

02潜心科研,举重若重

“个人的成功是指个人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有益贡献,当然也包括家庭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因此我们立志要取得成功,一定要着眼于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有崇高的目标。——徐光宪”

“如果把科学家分成几类,有举重若轻的,有举轻若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人”,徐光宪先生曾如是评价自己的科研生涯。

“举重若重”,正是对先生学术态度的最好注解。徐光宪先生的科学研究始终服从国家需要,勇挑科研攻关重担,始终胸怀祖国,为符合国家发展目标,他在科学研究中四次转变方向,从量子化学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尽管研究方向多变,他对任何一个方向都始终秉持着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将研究方向的转变转化为创新突破的契机,找准突破口,以独特的视角,顽强的进取精神,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此外,先生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他认为,要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之上看到技术应用的前景,没有基础研究,就谈不上创新。

年,第三次全国稀土化学与萃取学术讨论会召开,徐光宪在会上发言

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了分离稀土中镨、钕的任务,年过半百的徐光宪先生再次调整研究方向,踏入稀土研究领域,志在打破中国作为稀土资源大国却长期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稀土是17种彼此相似又难以分离的化学元素,这些元素有着彼此不同的作用,必须经过分离提纯才能利用,当时,稀土分离的尖端技术牢牢掌握在国外少数厂家手中。徐光宪先生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查遍国内外相关科研资料,从美国早已放弃的推拉体系中找到灵感,自主创新出一套“串级萃取理论”,把分离后的纯度提高到了创世界纪录的99.99%。

年,徐光宪先生开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将科研成果在国营工厂无偿推广,国外视为最高机密的稀土分离技术成为中国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中国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的飞跃。

年4月,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筹建,至年正式成立,至此,北京大学正式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稀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图为年徐光宪与同事在实验室讨论工作。左起:徐光宪、*春辉、李标国、金天柱、黎乐民、吴瑾光。

稀土分离工艺大规模应用实现后,徐光宪先生时时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他,才有了中国手中的这张王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