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自然任真陶渊明kgm2sixp
TUhjnbcbe - 2020/6/29 11:28:00
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自然任真陶渊明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少时就怀有济世之志,“少时壮且厉,扶剑独行游”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足见其不寻常的抱负。但在黑暗的现实条件下,他的壮志是无法实现的。从29岁起,他先后几次出仕,做过祭酒、参*、县令,然而每次历时都很短。像陶渊明这样孤高自守的人,与恶浊的官场是扞格难入的。他开始做州祭酒,由于“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归”


    。后来做彭泽令,一次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他手下的人稟告他应当“束带见之”


    ,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当天即解职而去。从任职到去职,前后仅有八十多天。那篇《归去来兮辞》就是这时写的。几次从*的结果,使他深深感到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对仕途逐渐心灰意冷,虽后来几次出仕均由于生计所迫。在几度矛盾彷徨之后,终于走上“躬耕自资”


    的生活道路。《归去来兮辞》开篇就唱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当他亲眼看到官场的乌烟瘴气之后,就把田园生活作为精神寄托了。“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在《归田园居》里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与其说是现实的生活图景,毋宁说是诗人的“理想国”


    。归园田居的生活颇饶情趣。他隐居田园,身体力行,荷锄耦耕,自得其乐。诗人与田夫野老结庐为邻,一起在田里劳动,“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彼此建立了淳朴的友谊。“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诗人与邻里关系融洽,有一个清晨,诗人尚未起床,忽听有人叩门,他赶忙披上衣服起来开门,原来是“田父”


    怀着一片热肠提着酒壶来他了。他们不拘礼数地畅饮,无所顾忌地闲谈,使诗人相与忘形。正是这种生活使诗人对农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艰。”尽管诗人“所业在田桑”


    ,一心一意经营他的农事,却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条件,“寒馁常糟糠”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而且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突然而降。在他44岁那年家里遭了大火,烧毁了全部房舍和财产。他和全家人一时无处存身,只好暂栖门前的“舫舟”


    上。天旱水涝虫灾频仍,“收敛不盈廛”


    ,以至于战乱“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诗人的生活日趋贫困,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为饥寒所迫,诗人有时还去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时。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诗人经常是靠向人告贷和朋友的赒济勉强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直到死这种状况都未有稍许改变。但在这样艰难竭蹶之中,诗人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素志,穷且益坚。“我驾不可回!”归园田居以后,诗人又曾被“征著作郎”


    ,他断然拒绝就职。江州刺史去看他,正值他“偃卧饥馁有日”


    ,刺史劝他出仕并“馈以粱肉”


    ,他拒不接受馈赠,“麾而去之”


    。诗人以青松为喻,寄托孤高品格。正是归耕以后二十年的生活经历,忧患和感慨,形成《桃花源诗并序》的主题。“桃花源”


    代表着诗人的社会理想。诗人向往的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的“乌托邦”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句话否定了一切封建王朝。陶渊明长期的隐居生活,并没有忘记*治。在《述酒》、《咏二疏》、《咏荆轲》、《读山海经》中,深深寄托着诗人的爱憎,被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


    式的作品。陶渊明的一生中有许多痛苦和不辛。但他的人生道路是独特的。正是这独特的道路,在文学上成就了一个大诗人,造就橫亘千古的艺术风格——冲淡自然,意深旨远的“陶体”


    。于平淡散缓中见奇趣,这是陶诗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人格魅力所在。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然任真陶渊明kgm2si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