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九年级元调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S-32Cl-35.5K-39C-12H-1Cu-64Zn-65Ca-40Mn-55Fe-5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
1.新春佳节,浓浓的年味让人们感受到欢乐和祥和。以下“年味”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剪窗花B.贴对联C.炸鞭炮D.包饺子
C
A、剪窗花只是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贴对联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炸鞭炮是燃料的燃烧引起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
D、包饺子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2.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红磷、甲烷B.铁粉、氯化钠C.水、金刚石D.氦气、空气
D
A、红磷是单质、甲烷是化合物,错误;
B、铁粉是单质,氯化钠是化合物,错误;
C、水是化合物,金刚石是单质,错误;
D、氦气是单质,空气是混合物,正确。
故选D。
3.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D.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
A.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正确;
B.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D.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故选B。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滤纸和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
B.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验证水的组成
D.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A
A、同时加热滤纸和乒乓球碎皮,乒乓球碎皮先燃烧,说明乒乓球碎皮着火点低,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无现象,将二氧化碳直接通入水中无法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错误。
C、加热水,水蒸汽遇玻璃片冷凝,属于物理变化,无法验证水的组成,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为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环境,瓶底加入少许水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加细沙,错误。
故选:A。
5.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C.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D.该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D
A、由生成物的微观结构可知:生成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属于一种化合物,选项A错误;
B、由微粒变化可知:反应前分子为:,,反应后分子为:,则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选项B错误;
C、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C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物均为单质,生成物是化合物,所以该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选项D正确;
故选:D。
6.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摩擦剂。某科技小组以石灰石为原料模拟工业制备轻质碳酸钙的工艺如图所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含少量SiO2;SiO2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气体X为CO2
B.不溶性固体乙为SiO2,
C.图中向固体甲中加水放出热量
D.操作I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漏斗、玻璃棒、烧杯
D
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气体X是二氧化碳,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含少量SiO2;SiO2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所以不溶性固体乙为SiO2,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中向固体甲中加水,水和氧化钙反应放出热量,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操作I是把不溶性固体乙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过滤操作,所以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某碱式碳酸铜(aCuO·2CO2·bH2O)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为测定该碱式碳酸铜的组成,兴趣小组的同学取m1g碱式碳酸铜样品,充分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测量产生沉淀的质量为m2g;称量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3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测量沉淀的质量改为测量石灰水的增重,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B通过上述数据可确定a=
C.加热时,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小
D.若生成的水蒸气液化残留在剩余固体中,会导致b的测量值偏大
C
A、测生成沉淀的质量是为了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生成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石灰水增重质量是二氧化碳和部分水蒸气的质量和,故A不符题意;
B、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解得x=m2
解得a=故B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中氧元素含量为20%,二氧化碳中氧元素含量为72.7%,水中氧元素含量为89%,因此加热后仅剩余氧化铜,氧元素质量分数必然减少,故C符合题意;
D、根据题目可知生成水蒸气的质量为m1-m2-m3,水蒸气残留固体中导致m3增大,则m1-m2-m3变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将含有N2、CO、H2、CO2和少量水蒸气的混合气体,随机依次通过以下四个装置。(每个装置只通过一次,且反应或吸收充分;浓硫酸可吸收水;2NaOH+CO2=Na2CO3+H2O;C+H2OCO+H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最终剩余的气体中可能含有五种物质
B.若最终剩余气体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则一定是N2,
C.若最终只剩余N2和H2O,则连接顺序可能为甲→丙→丁→乙
D.若连接顺序为甲→乙→丙→丁,则最终剩余气体为N2、CO2、H2O
A
A、题中有5种气体,在这4种装置中发生反应所生成的气体种类也是这5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没有新的气体生成,而无论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都会消耗掉一种气体,所以最终剩余的气体中不可能含有五种物质,选项A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反应,例如当装置以丁→乙→甲→丙顺序安装时,气体经过丁装置: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氢气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水蒸气,经过乙装置,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经过浓硫酸,吸收水,干燥气体;经过丙装置后,气体只剩下氮气,不反应,选项B正确;
C、当装置以甲→丙→丁→乙顺序安装时,气体经过甲装置,浓硫酸干燥气体;经过丙装置,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经过丁,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氢气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气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经过乙装置,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最后剩余的气体为:N2和H2O,选项C正确;
D、若连接顺序为甲→乙→丙→丁,气体经过甲装置,浓硫酸干燥气体;经过乙装置,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经过丙装置,碳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经过丁,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和氢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水蒸气,最终剩余气体为N2、CO2、H2O,选项D正确;
故选:A。
9.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图乙所示微粒的符号为______。
(3)图丙所示微粒构成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1).1
(2)S2-(3)-3
元素周期表小方格最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填:.1。
图乙质子数16,属于硫元素,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属于硫离子,故填:S2-。
氢元素+1价,设氮元素化和价为x,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x+(+1)3=0,x=-3,故填:-3。
10.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用途广泛。
(1)在古代,蜡烛的主要原料是动物油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动物油脂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只含碳、氯元素B.含有碳、氧、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无法确定
(2)在现代,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
①取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②点燃蜡烛,小心地往烛焰里插根玻璃管如图所示,使a端置于火焰根部。然后将玻璃管上移于焰心处,则b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a端置于外焰处,在b端连接导管,插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C(2)①.石蜡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②.有白烟冒出③.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于反应物中有氧气参与,故动物油脂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①取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得到的结论是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故填: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②点燃蜡烛,小心地往烛焰里插根玻璃管如图所示,使a端置于焰心处,则b端观察到的现象是导管口有白烟冒出,是由于焰心处石蜡蒸气通过导管溢出后遇冷凝结成石蜡固体颗粒而形成白烟;使a端置于外焰处,石蜡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石蜡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有白烟冒出;。
11.下图中的物质及转化关系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及化学反应。乙为单质且是空气中的一种成分;戊和己均为黑色固体,戊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己。图中“→”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一”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略)。
回答下列问题∶
(1)乙的化学式为______。
(2)己的名称为______。
(3)若甲常温下呈固态,则甲和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若丙是一种氧化物,则乙和丙反应的现象为______。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丁可能是单质B.丁可能具有*性
C.丁可能是含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D.在“丙一戊”的反应中,丙发生还原反应
(1)O2(2)四氧化三铁
(3)C+2CuO2Cu+CO2↑
(4)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5)AB
由题可知,乙为单质且是空气中的一种成分,乙可能是氧气;戊和己均为黑色固体,戊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己,乙能转化为戊和己,则戊是氧化铜,己是四氧化三铁。
由分析可知乙是氧气,化学式为O2。
由分析可知己是四氧化三铁。
若甲常温下呈固态,其能还原氧化铜,则甲为单质碳,则甲和戊的反应为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
若丙是一种氧化物,其能还原氧化铜,则丙为一氧化碳,乙和丙反应为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现象为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A.可与乙、戊反应的丙可能是碳或一氧化碳,丙可生成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可生成铜单质,丁可能是单质,正确;
B.碳可将二氧化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丁可能一氧化碳,具有*性,正确;
C.丁是丙和其他物质反应的产物,丙可能是碳、一氧化碳、氢气等,丙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丁不可能是含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错误;
D.在“丙一戊”的反应中,丙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错误。
故选AB。
12.氯酸钾为白色固体,熔点为℃,受热分解会释放氧气。
i、利用图1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探究氯酸钾的热分解温度,所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1)图2表示氧气体积分数的曲线为______(填“甲”或“乙”)。
(2)图1中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部的理由______。
ii、探究氯酸钾与二氧化锰质量比对氯酸钾分解温度的影响。将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按质量比为5:1、4:1、3:1、2:1、1:1、1:2均匀混合,分别置于六支试管中,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不同配比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
(3)加热混合物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根据图3分析,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对氯酸钾分解温度的影响规律是______。
(5)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质量比为4∶1的混合物mg,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25%,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
(1)乙(2)防止氯酸钾因加热融化而流出
(3)
(4)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越大,氯酸钾分解温度越高
(5)02mg
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的21%,所以由图中起点可以看出表示氧气体积分数的曲线为乙。
图1中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部的理由防止氯酸钾因加热融化而流出。
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根据图3分析,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对氯酸钾分解温度的影响规律是: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越大,氯酸钾分解温度越高。
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质量比为4∶1的混合物mg,则其中二氧化锰质量为20%m,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25%,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比例却增大,可知反应后总固体为80%m,减少了20%m,,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2mg。
1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将20.0g粗锌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0g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杂质不参加反应),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g。
(1)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2)计算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0.1%)。
(1)乙(2)解:由题意知,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20.0g+.0g-.6g=0.4g
设粗锌中锌的质量为x
故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答: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