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流浪地球》
近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于国产“第一”科幻片《流浪地球》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片中庞大世界观和超乎国人期待的视觉特效场面让国内甚至是国际观影市场为之一震,在这里我们不再进行过多的赞誉,希望真的如广大中国人民期待的那样:中国科幻电影从此进入新纪元!
好莱坞科幻大片已经“驰骋”世界各国电影市场多年,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下”能拍的题材基本都被拍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多数都在“炒冷饭”。科幻类电影几乎永远围绕着人类与生存环境、人类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与人类这三个方面,在《流浪地球》里,可以看到的就是前两个方面问题的思考。
剧中,人类的科技发展足以驱动地球脱离太阳系运转轨道,脱离自转的状态,朝着人类既定的方向前进,这是人类对于自身科技发展的强大自信力的表现。
另外,在剧中引起广泛争议的便是领航空间站的Moss人工智能,相对于当前科技界不断被炒热的“人工智能”,Moss才是人类真正需要甚至希望制造的人工智能(除去相对负面的机器思想),一个能够催发人类思考并能赋予人类更多行动力的AI助手。
在《流浪地球》中,人类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并且在地球行进的前方还有一座保留地球所有文明种子的领航空间站,而统领两者的运算控制设备——Moss,无形中承担了数据计算、数据传输、数据管理的海量任务。
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下,人类显然还无法制造出这样一个强大的AI助手。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是否就可以得偿所愿的研发出这样的AI助手呢?
可能会有很多人对当前科技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强大的“Moss”会很快到来,但如果人类一直走当前科技计算发展的老路,这个“很快”可能将名不符实。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数据的增多,半导体工艺达到摩尔定律的上限,经典物理框架下的计算设备将无法再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人类必须另觅他途,突破“极限”!
对于如何突破计算极限的问题,人类社会中最善于“异想天开”的那批科学家其实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的概念虽然早在20世纪就已提出,但直到80年代,全球量子计算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年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陆续将量子计算的发展真正推上日程,由于量子计算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它成为了人类突破电子计算极限并实现真正的“强人工智能”的一条捷径,各大科技巨头纷纷踏足量子计算科技领域,不遗余力的抢占这个未来科技的据点。
而在中国,国民对于量子计算缺乏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因为少有专门从事量子计算研究、推广的科技公司;另一方面是国内量子教育的知识普及工作未落到实处。
目前,中国各大高校仍然没有明确设立量子计算专业学科,仅只有中科大、浙大、南大等一流高校专门设有相关的量子研究室。反观国外,美国自不必说,邻国日本早已开设了量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专门从事量子研究相关的科技人才。
那么,在面临如此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中国的量子计算科技该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缩小与其他各国的差距呢?这个问题,本源量子计算科技一直在思考,现在我们迈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本源量子教育。
本源量子教育系列课程,首先呈现的是四大板块的量子计算知识的视频课程,分别是量子知识基础板块、量子计算工具板块、量子计算编程板块以及量子计算所依托的硬件板块。四大板块的介绍适用于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从基本的量子概念解读到量子计算研究工具、量子算法的介绍、量子计算软硬件一体的发展模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普通受众可通过系列课程清晰地理解正确的量子计算概念,专业研究人员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本源提供的量子开发平台、开发工具进行量子计算现实相关的研究工作。
本源量子还将陆续制作量子计算应用如量子化学、量子优化等方面的多种应用教程,让量子计算从教育走向现实应用的道路更加清晰。
《流浪地球》电影中,拯救地球的不再是好莱坞式的独立英雄,而是整个人类世界的救援队,在面对巨大挑战面前,力挽狂澜的“英雄”通常只出现在电影里面,人类唯有相信自己、相信群体的力量才能创造伟大奇迹。在中国的量子计算科技发展中,本源量子教育是本源量子推动整个量子计算行业的一小步探索,本源量子希望通过传播正确的量子计算概念,引领正确的量子计算开发方向,创造真正具有价值的量子计算研究、应用工具,为中国乃至世界量子计算行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员。
或许有一天,人类真的需要与地球去共同“流浪”,那时人类需要的可能是瞬间处理全球性资源数据、瞬间计算宇宙航程路线、瞬间决定紧急避险解决方案……这些都离不开超级算力和强人工智能的帮助,而量子计算可能是实现这些现实的绝佳途径。
感兴趣的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获取科技新知!
本源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