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1)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作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O2和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树状分类法
(3)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交叉分类法
2.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aO、Fe2O3。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3.分散系
(1)基本概念
(2)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
4.胶体
(1)分类
按分散剂是液体、气体或固体,胶体可分为液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气溶胶(云、雾)和固溶胶(有色玻璃)。
(2)Fe(OH)3胶体的制备
在小烧杯中,加入4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
FeCl3+3H2O==加热==Fe(OH)3(胶体)+3HCl
(3)丁达尔效应
①原理:胶粒的直径为1~nm,能使光波发生散射。
②应用: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二、物质的转化
1.实现物质转化的基本依据: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会发生改变。
2.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
3.确定制取物质的方法
(1)确定依据
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②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2)实例——碱的制备
(3)工业生产方法的选择
①最适当方法的选择
②实例——工业上制取NaOH
a.不采用Na2O与H2O反应的原因:Na2O作为原料,来源少、成本高;
b.主要采用方法:电解饱和食盐水;
c.过去曾采用方法:盐(如Na2CO3)与碱[如Ca(OH)2]反应。
三、电解质的电离
1.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作非电解质。
(2)常见的电解质
①酸:HCl、H2SO4、HNO3、H2CO3等
②碱:KOH、NaOH、NH3·H2O、Mg(OH)2等
③盐:KCl、Na2SO4、Mg(NO3)2等
④金属氧化物:Na2O、CaO等
⑤水
(3)常见的非电解质
①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CO2、SO2、P2O5等
②NH3
③大多数有机物:蔗糖、酒精、CH4等
2.电离
(1)概念: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完全以离子形式存在,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等;
②弱电解质:溶于水后部分电离,同时以离子和分子形式存在,如弱酸、弱碱、水等。
(3)酸、碱的本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叫做碱。
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1)概念
(2)发生条件
①生成气体、沉淀或水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③生成络合物
2.离子方程式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书写步骤(以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的反应为例)
①写: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SO4+BaCl2===BaSO4↓+2NaCl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部分可溶性盐)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将方程式化为最简
④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3)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五、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六、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即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2.还原剂: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即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一、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1.钠的结构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该电子。因此,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表现出强还原性。
2.钠的物理性质
钠很软,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比水小,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3.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的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①现象:钠浮在水面上,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与水反应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的颜色变红。
②解释:钠的密度比水小;钠熔点低,反应放热;反应产生气体推动小球运动;钠与水反应剧烈;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③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二、钠的几种化合物
1.氧化钠
(1)物理性质:白色粉末状固体。
(2)化学性质: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2.过氧化钠
(1)物理性质:淡*色粉末状固体。
(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②与CO2反应
(3)用途:供氧剂、漂白剂。
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三、焰色试验
1.定义: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征颜色,根据火焰呈现的特征颜色,可以判断试样所含的金属元素,化学上把这样的定性分析操作称为焰色试验。焰色试验是物理变化。
2.常见金属的焰色
钾:紫色(需透过蓝色钴玻璃)、钠:*色、锂:紫红色、锶:洋红色、钙:砖红色、钡:*绿色、铜:绿色
四、氯气的性质
1.氯的结构
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
2.氯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3.氯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非金属单质反应
(2)与水的反应
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在常温下,溶于水的部分氯气与水发生反应:
Cl2+H2O===HCl+HClO(次氯酸)
新制氯水成分:三分子(H2O、Cl2、HClO)四离子(H+、Cl-、ClO-、OH-)
次氯酸是一种比碳酸还弱的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次氯酸只存在于水溶液中,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HClO==光照==2HCl+O2↑。因此氯水在久置过程中会逐渐变为稀盐酸。
(3)与碱的反应
①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取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②与冷的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
五、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加热==MnCl2+2H2O+Cl2↑
六、氯离子的检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硝酸酸化,然后滴加少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g++Cl-===AgCl↓),证明溶液中有氯离子。
七、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2)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mol-1表示。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为n=N/NA。
3.摩尔质量
(1)1摩尔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2)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的关系为n=m/M。
八、气体摩尔体积
(1)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2)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常用单位有L/mol(或L·mol-1)和m3/mol(或m3·mol-1)。
(3)气体摩尔体积、体积和物质的量的关系为Vm=V/n。
(4)标准状况下(0℃、kP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九、物质的量浓度
1.物质的量浓度
(1)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为cB,常用单位为mol/L(或mol·L-1)。
(2)CB=nB/V,其中V指的是溶液的体积,而非溶剂的体积。
(3)物质的量浓度、密度、质量分数和溶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为CB=ρω/M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能用容量瓶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容量瓶不能用作反应容器或长期存放溶液;选择容量瓶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即所配溶液的体积等于或略小于容量瓶的容积。
(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转移→摇晃→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3.溶液的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