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化学家“小来”在做实验。中国科大供图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在实验室搞研究的都是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实验室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没有一个人,只有动作灵活的机器人在操作台之间来回穿梭,伸出机械手臂配制试剂。它不仅能够做实验,还会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案。
这款全球首个集阅读文献、设计实验、自主优化等功能于一体,覆盖化学品开发全流程的机器化学家平台,被科研人员形象地称为“机器化学家”。
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教授江俊介绍:“从数百万种材料的可能组合中找到最优解,科研人员也许一生都做不完;有了机器化学家,可能只需要一两周时间。”
机器化学家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强大优势,为化学这一传统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那么,这款如此聪慧的机器化学家是如何诞生的?时任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执行主任、现任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罗毅说:“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1天时:科研发展的必然
年底,江俊决定回国加入中国科大,与他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罗毅再次携手。
两人都从事理论和计算化学方面的研究,但各有侧重。罗毅主攻解析高分辨单分子化学成像,江俊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