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些年,猫耳洞中的人和事轻言留史 [复制链接]

1#

“猫耳洞”顾名思义,就是指一种与猫耳朵相似的防空洞、防炮洞,是一种可供单兵作战的防护工事。它虽然早在解放战争中便被使用过,但真正让世界军事专家们认可了这种工事却是在中越摩擦期间。

“老山”、“者阴山”两山地区,几乎山山有壕,壕壕有洞,洞洞有人,洞连着洞甚至深入山腹,所以即便敌人用炮兵使劲轰击此地,也奈何不得。

但是“猫耳洞”虽然是一种工事掩体,但守猫耳洞却不是那么好受的,除了要时刻防范敌人的冷枪,还要防范敌军炮弹的轰炸,同时还要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寂,更要克服蚊虫叮咬、潮湿阴冷等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而驻守在这里的是中国一批特殊的军人,人们称之为“猫耳朵人”。

“猫耳朵大王”尹国亮

尹国亮,布依族,贵州罗甸县人。年参军,年奉命率领一个排进驻了海拔多米的我方阵地,从这一年2月到年3月,他在“猫耳洞”一守就是7年,谁也无法知道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但其档案记载是:患有严重的肠胃病,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负过两次伤,有脑震荡后遗症……

当时记者采访他的时候才三十岁,但他却显得又黄又瘦,更有习惯性的佝偻腰病,除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年仅30岁的老兵。在他防区内的每一个猫耳洞,他都呆过,而呆的时间最长的猫耳洞则是条件最差的一个,没有光线,空气潮湿,洞内不时的渗出水珠滴到地上,整个洞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霉味,这一切给他带来了难以治愈的一系列病症,统称为“猫耳朵症”。

年春节,后方给阵地上送来了补给,大家正准备热热闹闹吃个年饭,但越军又开始发起炮击,众人聚餐的猫耳洞被炸塌,战士们气的大骂越南人缺德。这时作为排长的尹国亮从土中刨出半瓶菠萝汽水,又刨出两个罐头来,对大家伙说:“不用难过,我们这不还有些吃的。再说了,有我们在这里守国门,后方的亲人们吃年夜饭才吃的安心!”

战士们一听,道理的确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各自散去,加强警戒。

“猫耳洞人”有一句话“三个老鼠半麻袋,四只蚊子一盘菜”,这话一点也不假,尹国亮身上全是被蚊子叮完的斑斑点点,层叠了不知道有多少,有的地方还淌着黄水,让人看着触目惊心。但尹国亮一点也不在乎,他认准了死理,除了一线“猫耳洞”哪里也不去,以至于在这里一呆就是七年多。

在一线,自然最多的就是战斗,尹国亮在这七年中参加过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最危险的一次是一颗子弹从眉心擦过,缝了五针,差点“光荣”了。

鉴于尹国亮在一线坚守七年,为捍卫我国主权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此期间他荣立一次一等功,两次三等功,连续19次受到嘉奖。年成都军区授予他“优秀基层干部”荣誉称号,同时被中组部授予了“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得到了中央书记处的表扬。

尹国亮对“猫耳洞”生活做了一首小诗:“天当被,地作床,茫茫大雾作蚊帐,大雨是个好媳妇,天天帮我洗衣裳。”

战友情

这个世界什么感情最深?父子?兄弟?夫妻?同学?要我说来,最深的感情莫过于同过生死的战友。

在老山的战斗中,一位战士已经昏迷了两天两夜,因为敌人的炮火封锁,我军医护人员很难上来,伤员也很难送下去,所以战友们把他藏在阴森潮湿的“猫耳洞”中。

他高烧不退,战士们也没有办法,见他醒来后万分欣喜,急忙开了一个水果罐头喂他,但他摇摇头说:“洞里能吃的东西不多了,留给坚持战斗的同志们吧!”战友们潸然泪下,说:“你放心,他们还有,你先吃一口……”

战士仍然拒绝张口,他是下定决心不让战友们再为自己操心了,就这样他又坚持了一天一夜,当他再次醒过来时,他对战友们说:“把我抬到洞口吧,让我死前再为大家站站岗!”战友们含着泪水将他抬到洞口,只可惜没见到太阳,他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给他打开那瓶罐头后来成为这个班最后的口粮,足足让他们坚持了两天多才等到补给……这个战士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想这样的战士会有很多。

再看某部二连班长冯际信带领全班执行任务归来,战士胡玉建不慎压响特地雷,负了重伤,战士们都准备下去要救他。这时班长大喊一声:“大家都不许动!”然后接着说:“这里是雷区,乱动一步都会有危险,我是老兵更是党员,所以你们都别过去,我一个人过去救他!”

冯际信一点点向胡玉建的身边摸过去,中途还排除了十多枚地雷,但到胡玉建身边时,又有一枚地雷爆炸了,冯际信也倒在血泊之中。这时战士刁信学见状,忙冲了出去,不料运气不好,再次触发了一个地雷,自己也身受重伤。看着三位战友倒下,战士严勇刚又上去救人,也被地雷炸倒,他对着后面的战士说:“终于没有地雷了,你们先救班长,然后晕了过去!”

这是一条用人命堆出来的生命通道,战友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么的纯粹无暇,所以说他们经历了同生共死的患难之后,才会有此壮举,才能谱写如此壮烈的篇章,不是吗?

奇迹,潜伏哨坚守了个日夜

老山是一个谱写我军壮丽诗篇的地方,几乎在每个“猫耳洞”都有各自感人的故事,最让我折服的是一个人守着一个小“猫耳洞”,一守就是个日夜的鲍孔红。

当时鲍孔红所在连队负责驻防一个高地,而连队在阵地最前沿设置了一个前哨班,而在阵地最前沿凸出部分又设置了一个一号哨位。这个哨位是通过石缝可以对越军阵地作详细的观察,也可以监视敌军的一举一动,所以这个位置很危险同时也有挑战性。

正在班长准备自己充任一号哨位时,鲍孔红站了出来,他说:“我能胜任这个位置!”班长看着这个景颇族的小伙子,认真地说:“鲍孔红,请注意我的命令!你的任务是进驻一号哨位,负责监视敌情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随时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没有上级命令,不得离开哨位半步!”

鲍孔红自信满满道:“知道了!”班长又向他交待了具体的联系方法后,这才把他送入一号哨位,从这一刻开始,鲍孔红那双机敏的眼睛盯住了敌人阵地,再无离开过。

这地方,白天热的像个蒸笼,到了晚上却又阴冷的像个冰箱,再加上隔三差五的下雨,鲍孔红几乎是泡在水中执行任务。而给他送饭也是个危险任务,所以他动辄吃到的就是冷菜冷饭。即便这样,鲍孔红也没有任何怨言。

生活的艰苦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他觉得再苦再累也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于是不断将自己观察到的敌情向上级汇报。如越军的重机枪阵地又在增加,再如敌军一个汽车连活动频繁等等,这些情报为我军一次次击退敌军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鲍孔红发出的情报越来越多,敌军损失越来越大,他们在找我军这个潜伏哨,最终围绕着鲍孔红所在之地周围区域,进行了大范围的炮火攻击。幸好鲍孔红应对得当,没有受到什么严重的伤。时间一长,鲍孔红也习惯了,只要敌人开炮,他就躲进猫耳洞中,炮声一停,接着执行自己的任务。

在坚守一号哨位的日夜里,鲍孔红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拆信,有父母家人的问安信,也有战友们的问候,更多的则是后方给他写的慰问信,这让他无比欣慰。他将所有信件上的邮票一张张揭下来,认真的贴在了石壁上,组成了“坚守祖国南疆”这样一段文字。

谁能相信,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个新兵战士居然毅力坚强地守卫了个日夜,创造了我国军史上的一个奇迹,令人钦佩不已。

谨以此文,来纪念“两山战斗”中默默奉献,不为人所知的那些普通战士们,正是有了你们的默默付出,才有了当今的盛世局面。

吾辈当更加自强不息,向你们致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