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大10位学者入选2019年湖湘青年英 [复制链接]

1#

日前,中共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我校陈舒拉、谢胜、王雪强、游常军、邢航、姚瑞枫、周斌、马伏军、方乐缘和王纲金(排名不分先后)10位学者入选,其中科技创新类9人,人文社科类1人。

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是湖南省委办公厅年底印发的《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中六项人才支持计划之一,分为科技创新、人文社科创新、创业和文化创意4个类别,是针对年龄在3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加快培养的重大举措。

年”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简介陈舒拉,博士,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于瑞典林雪平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年至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年至年于瑞典林雪平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随后任职助理教授,年7月加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低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子物性以及器件应用。目前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篇,代表作包括NatureCoummunications,NanoLetters等,相关研究工作被ScienceDaily,Phys.org,Materialstoday等科技媒体广泛报道。谢胜,博士,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年博士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化学专业。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中心、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修复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为湖南大学聚集诱导发光(AIE)研究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聚集态发光新材料、柔性光电器件、生物组织三维信息的解析技术等领域研究。王雪强,博士,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年博士毕业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化学研究所,-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年8月加入湖南大学开展独立研究,主要针对功能核酸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癌症治疗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壁垒,开展功能核酸的化学调控及在癌症早期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Am.Chem.Soc.,Angew等国际权威期刊。游常军,博士,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谱分析、核酸化学修饰及分子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了多种基于质谱技术的化学生物学新方法,阐释了一系列新型核酸化学修饰在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癌症等疾病发生过程中的潜在作用。目前,已在AccChemRes、NatChemBiol、NatProtoc及NucleicAcidsRe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邢航,博士,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年获南京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年获南京大学无机化学硕士学位。同年秋,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化学系深造,并年于获化学博士学位。年至年,加入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著名纳米化学家、美国国家三院院士ChadA.Mirkin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年9月,全职加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纳米医学研究所,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他在配位化学、DNA材料化学、以及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围绕纳米探针的“材料设计-机理研究-应用探索”,研究生物-纳米界面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开发新的信号转导模式,优化纳米探针在生物体系内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探索环境分析和疾病早期检测的应用。近年来在J.Am.Chem.Soc.、ACSNano、Chem.Mater.、Anal.Chem.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所发表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次,H因子25。目前的研究兴趣着眼于无机化学、纳米医学和化学生物学的交叉领域,希望基于DNA,聚合物和无机晶体材料,开发一些新的化学方法和材料工具,为一些有趣的化学、生物过程,如多相材料的能量运送、跨膜信号传递、细胞群体效应等提供更深入的见解。姚瑞枫,博士,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年底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入湖南大学生物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晨星岗A)。入选-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年“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长期从事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在阐明独脚金内酯和茉莉素这两类重要植物激素被受体识别的分子机理方面作出了突出学术贡献,以第一作者在Nature、CellResearch、MolecularPlant、CurrentOpinioninPlant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部分成果入选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全球生物信号转导领域重大突破。其原创性成果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对创制高产高抗农作物新品种、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周斌,博士,现任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互联网智能信息分析与综合优化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EEE高级会员。近年来对多能源电力系统耦合建模、协同调度与优化运行技术进行攻关,在分布式能源系统多能互补与控制决策方面取得了理论创新和工程应用;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SCI国际期刊论文46篇,其中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IEEETrans论文1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企业标准1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八)、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技进步奖(排名第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Springer优秀英文学术专著奖等。马伏军,博士,现为湖南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为‘国家电能变换和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核心骨干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电能变换与电气节能技术。近年来,本人主持国家基金项目2项、中德博士后交流基金1项等,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以第二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IEEE、IET、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IEEE会刊论文9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Trans.TransportationElectrification上发表长文一篇,研究内容被选为该期的封面,该文长期处于该期刊的Top10popularpapers之列,获得国内外专家引用和好评。本人获得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第三),中国机械工业科技技术一等奖1项(排第四),中国专利金奖和湖南省专利一等奖等;年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年入选湖南大学‘岳麓学者’计划;本人所在高效电能变换与控制创新团队,获得年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和年湖南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方乐缘,博士,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SeniorMember。于年月-年9月在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年9月-年9月在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进行博士联合培养。现主要从事深度学习、医学和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稀疏表示方向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期刊发表论文68篇(IEEETransactionsonMedicalImaging,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等本领域顶级IEEE会刊论文36篇),他引余次。1篇论文被报道OCT技术的国际权威网站OCTNews选为“FeatureoftheWeek”,作为其头版头条进行报道。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博士新人奖等奖项。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和Neuro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