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人们想要去了解某一事物或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的倾向就是兴趣。兴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遇到困难时,兴趣可以使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直到获得自己满意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学习带来的快乐,这种愉快的体验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如果学生对于化学有较高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动机,从多方面进行情境创设,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仔细思考问题,并自主尝试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有利于正迁移的发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否喜欢任课教师将影响他们学习本门课程的态度,这是一种怡情效应。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和蔼可亲,充满对教学的热情,自身的专业素质良好,认真又耐心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耐心引导,设计教学情境时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更乐于接受,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就会自发地敬爱老师的课,愿意学习老师教授的课程,这种影响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有很大帮助。
掌握教学的艺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探索的思维,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地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比如,进行金属钠的教学时,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所以学生不容易记忆其中大量的实验现象和钠的相关化学方程式,以钠和水的实验现象为例,教师通常会归纳出“浮,熔,游,响,红”五个字来帮助学生记忆,但是还是比较生硬,我们如果能联系生活用诙谐的语言来取其谐音“芙蓉又想红”,将教学置于美丽的花海情境中,学生既开心又能掌握知识点,并且印象将更加深刻。联系生活实际,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如果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的表面,就难以获得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如果能够将课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到化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认为化学是非常有用的,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乐于学习化学。
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减少负迁移,认知结构即人头脑中有关知识的结构,认知心理学表明,每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发生知识迁移,因此要想学会迁移,就要牢固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建构起来良好的认知结构,并对认知结构进行优化,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获得自主进行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有些定势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有些定势却会使人们的思考陷入僵局,甚至影响正确结论的产生。比如学生学习了二氧化碳是直线型分子,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二氧化硫也是直线型分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由思路不周产生的负迁移,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就要注意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大胆地进行迁移,仔细检查是否符合运用的条件,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