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546.html“琉璃顶,展飞檐,檐下飞雨燕。青色砖墙白玉栏,校园是摇篮。”歌曲《雨燕》中描述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诞生于年前,它不仅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更是西方医学在中国发展的摇篮。在一百年中,协和培养出张孝骞、林巧稚、*家驷等一大批中国医学界泰斗,也蕴含着无数救死扶伤和悬壶济世的传说。在医学生和医生眼中,它是中国医学殿堂;而在普通百姓当中,它更是拥有“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口碑。
协和是如何诞生的,又如何成为了好医生的代名词?这些都要从来自大洋彼岸的一份报告说起。
20世纪初,美国的医学教育并不令人满意,仅有一半的医学院符合现代医学教学标准。教育家亚拉伯罕·弗莱克斯纳在对全美医学教育进行调查之后,在年发表了轰动美国医学界的“弗莱克斯纳报告”。弗莱克斯纳开出了一系列药方,试图建立医学教育的新世界:医学校与综合大学结合、保证大学教育水平;学生入学前至少要有两年的大学教育基础,学过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医院,学生能够在门诊和病房中参与照管病人,科学地进行临床医学实践;要有医学基础学科的教学和实验条件;选聘的专职教师要善于教学,有科研能力……
“弗莱克斯纳报告”成为了美国医学史的分水岭,在报告发表的三十余年后,美国医学教育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为模式,完成了“标准化、专门化、科学化和职业化”的转型。而这份报告也成为了协和办学的缘起:以“促进人类福祉”为主旨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把这一模式移植到当时的中国,推广最新的西方医学和西方科学。
在一系列前期考察之后,基金会购下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和旧豫王府,从此,一张白纸的协和成为了一片全新的高标准试验田。在这里实施了苛刻的理想主义:不惜工本建设了宏大的建筑群,从病房、教室到实验室,都使用当时最为考究的西式设备;选聘了多国优秀人才;还建立起了符合“弗莱克斯纳报告”的教育制度——所有学生经过两年的医预科学习,经过入学考试,方能进入本科学习。所以,年,当协和终于建成而开始招生时,最早开学的就是医预科,两年之后,医学院才开学。
在“弗莱克斯纳报告”的高标准之下,协和的医预科都学些什么?它如何为好医生的诞生打下基础,又能够为我们当下的医学教育提供什么借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名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系的作者常青近期出版了《协和医事》一书的协和百年纪念版。在书中,她探讨协和如何坚持办学理念,培养出优秀的医生。界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