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前不久大家刚刚观看完这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八佰》,大家对里面的英雄人物肯定是由衷钦佩并且记忆深刻,但是我在这里要分析的并不是里面的英雄人物而是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还记得那从苏州河对岸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游到四行仓库的3个青年学生吗?他们当时游到四行仓库的目的就是参加战斗、舍生赴死,这种精神由衷让人钦佩。可是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呢?当战斗打响后,他们看到血腥的战场时,3个人都乱了分寸,一人蹲在原地不停地颤抖,一人拼命想要通过窗户逃生,另外一人在看到两名同伴牺牲之后,也不住地发抖。可以说,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让人非常惋惜,而且其中2人白白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大家会不会觉得他们都是胆小*、都贪生怕死?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与上战场前判若两人,难道就没有其他原因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一种之前任何人没有见过的怪病,这种疾病表现出了各种奇怪的症状,他们有的四肢不自主地颤抖,不能正常行走;有的不停张嘴却不能说话;有的畏光、做噩梦;有的出现千码凝视。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迈尔斯(CharlesSamuelMyers)观察发现:一战时使用了大量的炮弹,这是与以往战争有很大区别的地方,而这些士兵在战场上大部分都曾遭受到了炮击,或者目睹了自己的战友被炮击的过程,所以认为他们的病症可能是由炮弹所引发了脑震荡或者损伤了神经系统所致,故而将这种疾病命名为炮弹休克(ShellShock)。千码凝视一战炮弹在这个时期,美*也同样出现了大量的这类病人,于是美国精神病医生ThomasW.Salmon被派往到英*战场学习相关知识,他发现:如果将有炮弹休克的士兵后送回国,其中许多人会成为慢性精神病人;但是如果就近迅速处理,则大多数可以恢复,并很快能够回到战斗岗位。于是他提出了至今仍然适用的PIE原则:就近(proximity)、立即(immediacy)、期盼(expectancy)。就近(Proximity)是指在战场上对患者进行处理,主张让士兵暂时休息,并保持与部队的联系。立即(Immediacy)是在炮弹休克的即刻就开展救治,使患者得到适当的休息和睡眠,并给予解释和安慰,解除其恐惧和焦虑情绪。期盼(Expectancy)是要使患者认识到其行为是一种短暂的不适,历时很短,经过适当的休息即可恢复,并回到战斗集体中。据统计,一战期间仅英国就有至少25万人,也就是总参战人数的1/4,被诊断为炮弹休克。在这一时期,尽管有了炮弹休克这个诊断,但是大众的观点都认为这就是精神病,也有人称他们为“胆小*”、贪生怕死,更有甚者被为误当成逃兵而被*法处死。所以,我认为《八佰》中那3名学生并非胆小,而是出现了炮弹休克,也就是如今的战斗应激反应。战斗应激反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对战斗应激反应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逐渐发现:那些身体机能正常、心理素质良好,平时表现非常优秀的,经受过全面训练的战士,在面临残酷的战场环境时都有可能出现崩溃,发生炮弹休克,甚至可能发生在平时看起来最强悍的士兵身上。可以说当战斗激烈到一定程度时,任何人都可能出现战斗应激反应。而那些被诊断为炮弹休克的战士,仿佛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提示他们已不能再胜任战场职责,这就无形中对伤员自身产生心理暗示,其他士兵也往往反对他们归队。所以就将炮弹休克改为——“战斗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