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物做科学家好玩吗杨学明院士这样说 [复制链接]

1#

做科学家好玩吗?第一次制作科学仪器是什么时候?如何寻找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近日,“科学点燃青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系列活动播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杨学明与青少年展开线上线下对话,为他们答疑解惑,激励未来一代走上科研创新之路。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文梓乔送给杨学明院士的画作

谈化学:

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

“我们的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很多问题需要化学给出答案,制药、工业、生物、电子、能源等领域都离不开化学。”杨学明说。

“但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化学的误导性声音,比如化学易带来污染、引发爆炸,以及化学物质有害等观点。这些误解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化学的理解。”杨学明告诉青少年们,“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学好化学,通过研究去解决污染、爆炸、有毒等问题,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全。”

杨学明认为,高水平的理论科学和高水平的实验科学彼此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比如,我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张东辉,通过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来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这让我们对化学反应的理解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这也是过去几十年这一领域有很大发展的原因。”

“另外,学术交流也非常重要。”杨学明补充道,接触最新科研成果最快捷的方式是听专家学者的报告,因为从取得科研成果到发表文章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翻阅文献和科研成果产出其实存在“时差”。

“从源头作学术交流才能真正使你走向科学前沿。”杨学明说。

谈仪器:

让中学生动手组装科学仪器

在与青少年对话中,杨学明还谈到了科学仪器制造。

硕士期间,杨学明开始制作一些小型科学仪器。当时,他设计了一些玻璃管并用于分子光谱实验。“虽然做得不是很成功,但自制科学仪器培养和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这个过程不仅有趣也让我很有成就感。”杨学明说。

杨学明告诉青年学子:“在实验科学领域,科学仪器做不好就很难超越别人。把科学仪器做好,掌握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科技强国。”

谈及实验教育,杨学明建议在中学推广一种教育方式,就是把一些科学仪器拆掉,然后让学生组装回原样或重新制作一个全新的科学仪器。“这个过程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和原理有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如果能将这种教育方式纳入我国教育体系,相信会对实验教育及未来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杨学明还建议在中学阶段推广一些简单的科学仪器,让学生自制或参与制作实验设备,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图源:视觉中国

谈兴趣:

探索无穷未知的原始驱动力

“在任何领域,兴趣都是最原始的驱动力,有兴趣就有动力学习和做研究。”杨学明回顾了自身求学经历并强调兴趣的重要性。

上中学时,杨学明非常喜欢化学。“可能是因为化学老师对我特别好,潜移默化引导了我。遇到一位好老师会对你要学习和探索的领域带来深刻影响。当然,自己也要对自己的兴趣点有所觉察,进一步了解自己。你觉得某件事特别有意思,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那这应该就是你的兴趣点所在。”

遗憾的是,杨学明高考化学考得不是很好,而物理考得很好,所以他上大学时选了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后他依然心系化学,于是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在兴趣指引下,我找到了特别好的方向——化学激光,有激光又有化学,正式进入物理化学或化学物理这一交叉领域。”杨学明说,这一交叉学科背景为他探索前沿科学提供了宽广的视角。

杨学明告诉青少年:“对年轻人来讲,寻找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你在感兴趣的领域看到了问题,想要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份好奇最初是朦胧的,但却是一种驱动力,驱使你一直想要去探索无穷的未知。”

“人生其实并不长,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为之奋斗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能体会到这份快乐与幸福。”杨学明如是说。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代小佩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尹传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