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来不补课的偏科生获得全国化学奥赛初 [复制链接]

1#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5419408.html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今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火”了!学校高二(6)班学生陈勇获得了第35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在该项学科竞赛中问鼎,也打破了该比赛在上海赛区由几所学校垄断获奖的现状,一时间,学校、学生和家长们士气大振,“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梦想变为了现实。“也许这之后,会有一个又一个的‘陈勇’涌现出来。”校长李元坚定地说。

陈勇

校车上自学大学化学课程

提起陈勇,他是很多同学口中的“化学大神”,似乎没有他不会做的化学题,课余时间他经常帮助同学解答各种疑问,一谈起理科学习就好像立即“被激活”了似的。“很高兴,也很激动。开始认为如果能得个三等奖,哪怕没获奖也没关系,重在体验。没想到收获了初赛一等奖第28名,还挺‘魔幻’的。”谈及参赛初衷,他认为要追溯到高一的一次化学月考。当时,陈勇考取了满分,因此学习的斗志和信心倍增。从那时起,他就计划着参加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得到了化学老师罗美玲的鼓励和支持。

他告诉记者,由于家住江桥,每天在往返家校的班车上有两个小时的时长可供自己“开小灶”,于是这段宝贵的时光里,他专注于自学《普通化学原理》和《基础有机化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一、二年级的化学教材,还留出赛前一个月时间练习竞赛的真题。今年暑假,他更是在完成学校作业之余,自学竞赛知识。9月20日,陈勇在七宝中学考场上,和全市众多优秀高中生一起参加了此次化学奥林匹克初赛。10月13日成绩正式公布时,喜获全国初赛一等奖第28名的好成绩。

这看似不可能的成绩背后,其实有着自幼种下的探究和学习的种子。在爸爸眼中,他从小就是个爱提问的孩子。“电视机后面的线路怎么接?”“电灯开关的原理是什么?”每当他提问时,都会有从事化工专业的父亲耐心回应和解答。虽然听得似懂非懂,陈勇却因此对周遭世界越发好奇。他还会在父亲的指导下动手接灯泡、装开关,渐渐激发出动手尝试和追根溯源的兴趣。当时还是小学生的陈勇,懵懵懂懂地开启了理科的启蒙。

陈勇(李婷摄)

至今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初三的第一节化学课,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三个反应:氧化钙+水、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石灰石+稀盐酸。这些现在在陈勇看来非常简单的反应,却让他无比惊奇。

在这次备赛时,他还总结出了化学学习的经验和技巧。“看书时要划重点,先从课后习题中梳理出本章节的重点和考点。不光要掌握好重点知识,还要找出各类重点知识背后的内在关联,透过现象看本质。”他表示,比如,《基础有机化学》中会学到很多化学反应,经常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原理和研发故事,会沦为像背单词那样死记硬背还收效甚微。只要融会贯通,通过理解来记忆,就会事半功倍。现在,遇到一些新的化学题目,别人可能要花时间思考一下,但陈勇可以透过题目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做起来轻松多了,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提前自学还帮助陈勇拓宽了学习视野。在学习《结构化学》时,陈勇接触到高数中的微积分,因此他自学掌握了微积分这门“数学工具”来解化学题。他发现,其实化学竞赛中经常会遇到跨学科综合性的题目,比如“用化学的方法测定物质的比热容”,这样的题目跨越了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因此,陈勇对物理、生物、数学中与化学相关的各类知识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就是触类旁通的”。

“伯乐”的鼓励是获奖的“助推器”

从没补过课的陈勇,除了有“自学”的本领外,还遇到了识途的“伯乐”化学老师罗美玲。在自学大学化学知识时,陈勇经常会遇到自己不懂也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每当这时,罗老师都会耐心的答疑解惑,还会和蔼地为他加油打气。“罗老师很温柔,上课时会耐心地向我们讲解化学知识。每次课下找她答疑时,她会用丰富的学科知识帮助同学们,这次参赛经历也离不开罗老师的悉心指导。”

陈勇(右)与化学老师罗美玲

据校长李元透露,这次陈勇报名参赛时,周遭不少人提出了质疑,也遇到了报名的阻力。但只有罗老师清楚地知道陈勇一定可以的,“他是有实力、有信心参赛的!”在罗老师一再的努力和坚持下,最终陈勇顺利地走进了考场。

比赛前,陈勇打印准考证时碰上其他同学,当同学问罗老师陈勇是否会获奖时,罗老师说:“至少是三等奖,他肯定可以的!”罗老师的鼓励给了陈勇极大的信心,最终收获了一等奖的惊喜。成绩公布后,罗老师第一时间向全班同学分享了这一好消息,鼓励大家“像陈勇一样努力、坚持,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

“学霸”的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进入高中后,陈勇曾一度无法跟上英语学习的进度,考试成绩时常在及格线上徘徊,这让他对自己产生了“并不适合学习英语”的疑虑。现在,罗老师除了关心他的化学学习外,还会“抓”着陈勇背英语单词。在罗老师的鞭策下,陈勇的各科学习逐渐均衡发展,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这次比赛我收获的不只是成绩,也让我看到了自身更多的潜质和可能性。”陈勇说。

把“偏科生”变为“潜力股”

陈勇告诉记者,这次获奖还得益于学校的良好氛围。今年6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改名之后的学校更重视学生全方位发展。“学校里增设了各种理科类的社团,鼓励大家参与各类比赛、竞赛。这样的氛围让我更加心无旁骛地学习化学,也进一步激发了我积极探索、努力学习的斗志。”

在校长李元看来,学校教育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要注重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对此,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丰富的人文、艺术、体育锻炼、科创类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养提升需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的特质不同、潜力很大,一定要让他们在不同课程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长处,长善救失,以长带短。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勉励他们刻苦学习、砥砺奋进。”

学校里的“偏科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赏识”,学校开放包容的氛围唤起了更多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李元发现,其实像陈勇这样的“偏科生”不在少数,如果学校能以“以长带短”“以长促短”的眼光来鼓励支持他们的发展,人人都可能是下一个陈勇。

李元要求学校教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为学生搭建起个性发展的平台。学校组织青春歌会、舞台剧演出、课间跑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竞赛。今年以来,学校捷报频传。学校六位同学包揽首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竞赛无人驾驶高中组冠亚军;学生殷泽衍获得年上海市第二十六届高一物理基础知识竞赛二等奖;学生朱毓凌荣获第十八届上海市中学生时政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学校五位学生在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获得四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上师嘉高,注重长期培养、挖掘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方面的潜质,助力学生践行朝气、正气、大气、志气、底气和骨气的“六气”素养,使毕业生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能积极助力教育事业,使全面素质教育呈现更广泛的外延发展。

采访结束时,陈勇告诉记者,接下来他的目标是继续参加明年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有了今年的考试经验,现在他已经开始为明年备赛做准备,开始看决赛的参考书目,也在练习决赛的题目。明年,他希望能闯入全国前50名,成功敲开北大冬令营的大门。

图片由学校提供(注明除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