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www.bdfzkyy.com/m/11月20日-22日,由中国长城学会学术委员会指导支持的石拐区赵北古长城文化论坛在包头市石拐区举行。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于21日上午的文化论坛上,发表了题为《赵北古长城文旅创新发展战略》的演讲。
现将李忠先生演讲内容整理,今天起连续两天发布,以飨读者。
以下是演讲内容整理(下篇):
第三方面,赏玩兵器。
说完了“骑”,我下面说一说“射”。中国极大丰富的冷兵器文化,是发展相关军事旅游的最大依托,很多军迷是非常喜欢兵器的。
年,中国铠甲首次现身“中世纪格斗世锦赛”。5人组成的中国代表队“手持偃月刀,身披明光铠”参赛。这批中国古代铠甲爱好者是“中世纪格斗世锦赛”的第一批中国选手。从比赛中展现出的盔甲性能来看,中国的盔甲是能够有效抵抗冷兵器打击的。
我们这里发展全息旅游,可以对战国时期中原和匈奴的冷兵器文化进行充分的还原演绎。在兵器的还原演绎中,“射”是一项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东西,而且射法中有专门的蒙古射法。
“蒙古射法”示意图
那么,蒙古骑射当年为什么能横扫欧亚大陆呢?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欧洲人用的是长弓,而蒙古骑兵用的是复合弓和反曲弓,发射出的箭支因为受到更大的力量,速度、射程以及杀伤力都比长弓强。
第二,蒙古骑兵在射箭的时候,对马的掌握也特别好,称得上是人马合一。成吉思汗的子孙很早就知道一件事,马在奔跑的时候,有一瞬间是四蹄腾空的,而这也是射击最佳的瞬间。而欧洲人直到17、18世纪还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有意思的是,为了搞清楚这件事,他们专门进行了连续拍摄,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的雏形,并且由此证明,马在四个蹄子聚拢的时候,有极为短暂的腾空瞬间。
备注:电影的问世源于一场赌约。年,英国几名赛马者为马奔跑时是否始终有一只蹄子着地而争论不休,并为此打起赌来。麦布里奇为了解其中缘由,便在马道一侧放置了24台相机,当马跑到各相机前时,就拍下马此时的运动状态。然后,他将照片依次放在一个可旋转的玻璃盘上,并用一个挖有槽口的圆盘做反向运动,使照片轮流出现在槽口,从而看见马在奔跑时的一组连续动作图像。这就是电影的雏形,它为后人研究电影奠定了基础。通过最终拍摄到一连串的清晰的照片,证明了马在四个蹄子聚拢的时候,有极为短暂的腾空瞬间。
骑射的时候,要达到人、马、弓的完美结合,骑术至关重要。所以,蒙古骑兵在战斗的时候,可以依靠口令、腰部动作、双腿的配合让马明白进退、转弯和快慢。而且,在马上作战的时候,身体跟随马不断起伏,他们往往在人马起伏到最高点、腾空的时候射箭,此时,射击的精度是极高的。此外,蒙古骑兵最著名的骑射方式要数回马箭,他们经常用这个技术射杀对手。
第三,是蒙古骑兵的射法。骑兵射箭的主要攻击方向是前进路线的前、左、后。往前方及小范围的右边射击叫做分鬃,往正后方射击叫做抹鞦,往左边射击叫做对镫。也就是说,在大范围内,他们都是可以射击的。所以,蒙古骑兵在对阵欧洲骑兵的时候,他们非常有战斗力。
备注:我国《武备要略》里边对于骑射有三种姿态的描述,分别是对蹬,抹鞦,分鬃。对蹬就是射击左边,分鬃是射击前方及小范围的右边,抹鞦则是射击正后方。可见古代骑兵的骑射并不是要求前后左右度完全覆盖的。
图片来源:全景网
多说一句,蒙古骑射的要点是人、马、弓三者达到完美的结合。但是,这里面还有很多技术细节。比如说,撒放时弓弦的响声可能导致马受到一定的惊吓,所以蒙古骑兵在平常的训练中,经常让马接触弓和箭,用弓箭去摩擦马的鼻子、额头、脖子等部位,并时不时的在马的旁边以及马背上轻轻拨动弓弦,让马逐渐适应弓弦的响声。
所以说,这里面是有非常多好玩的东西可以讲的。石拐可以以胡服骑射为抓手,打造胡服骑射射场,集中展示古战场的服制、战马和兵器等相关的军事知识,将赵武灵王带领将士及百姓共御外敌的情景进行再现,为来到这里的军事爱好者和亲子家庭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
另外,还可以邀请技艺传人展示传统技艺,深度介绍古代军事装备。
第四方面,游览防御工事。
游客现在来到赵北长城,只能通过历史遗迹,感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武灵王”,没办法亲近体验当年“易胡服,练骑射”的壮观景象。
赵北长城作为中国最早的防御工事之一,受历史遗址保护的影响,旅游开发是有很多限制的。那么,在原址保护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可以异地新建一段可体验的“长城”,拓展赵北古长城的展示、体验空间呢?
我们可以在可建筑的地方,复原一段“赵北古长城”。在复原的这段城墙周边,既可以复原战国时代长城守卫边疆的场景,又可以在城墙上演灯光秀,讲述石拐作为赵国边疆卫地的辉煌军事历史,重现“国之藩篱”的景象。游客白天可以登城墙、学历史,进行攻防见学。到了晚上,还可以看大秀,体会古长城“夜色”之美。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耶路撒冷大卫城“灯光秀”。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们巧妙的结合,运用艺术的手法在45分钟之内,讲述了耶路撒冷年历史长河中发生的那些悲壮事件,也展现了以色列多灾多难的国家历史。《大卫灯光秀》是大家到以色列旅行必看的节目。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thefreemediarepository
第五方面,探访军营。
我们都知道,长城是有专门驻军的。这些驻军有的是本地的,但是根据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老师的考据,还有很多是外来军人驻扎。比如说,北京很多的长城,都是义乌兵来驻扎的,所以有句话叫做:“万里长城义乌兵”。
备注:明代中叶,民族英雄戚继光奉命在浙闽沿海抗击倭寇。他考察了浙江各地,最后选择义乌作为兵源主要征召地。荡平倭乱之后,戚继光奉调防御北方边患,戚家军多“义乌兵”跟随前往,修筑长城卫戍关隘。“义乌兵”随戚继光到北方后,修筑长城工程浩大,守边任务也十分艰巨。为了稳定军心,朝廷对北上的“义乌兵”推行了“徙民政策”:允许外地官兵的家属前来随军守边。于是,不少家庭就在这异乡边塞定居下来。——内容来源于《长城脚下的义乌兵》河北日报
这些人到了这里以后,他们的口音和生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专门讲讲他们是怎么共同生活的。
另外,军营还有些很有意思的事。大家都听过孙膑“增兵减灶”和诸葛亮“减兵增灶”的典故,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都是古代作战时的计谋,因为古代军法“百人为卒,五人为伍”,士兵行军打仗时,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按着这样的编制“埋锅造饭”,敌人就能根据留下的“灶”计算你的人数。为了迷惑对方,主帅常常采用增兵减灶或减兵增灶的办法,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利于自己战胜对方。这些都可以在军营说清楚,展示清楚。
我要说的第六方面,是可以让游客来吃军粮,这件事情特别有意思。
大家都听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说,军粮是军队的生存根基。《资治通鉴·唐纪》中有个记载,李愬雪夜入蔡州,“食干糒(bei),整羁靮(di)”。干糒就是当年的军粮。我们知道的军粮,除了炒指、光饼、吊锅、锅盔,还有炒面。
备注:干糒:干粮,糒,干粮。羁靮:马笼头和马缰绳。李愬谋袭蔡州……命士少休。食干糒(bei),整羁靮(di),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诸将皆失色——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十四世纪,蒙古骑兵之所以能南克宋朝,西征欧洲,离不开高热量、携带方便的军粮。相比汉人军队的米面主食,蒙古骑兵以奶粉、风干牛肉为主,其中蒙古骑兵的随军食品布勒刺,就是把风干的牛肉装进牛膀胱中,一只可以供10人吃20天。简单点说,就是蒙古骑兵的军粮,产生热量是米面的8倍,并且携带非常方便。可以说,高热量、便携性的军粮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
包头是“中国羊肉美食之都”,最具代表性的涮羊肉就是一种军粮。相传忽必烈率大军南下,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发现有敌情。厨师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迎敌,旗开得胜,后赐名“涮羊肉”。日本人则把吃涮羊肉称作吃成吉思汗。
图片来源:全景网
而吊锅,则因其鲜明行军特征的烹饪方式,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军营饮食文化。吊锅就是由钢盔演变而来的,锅是通俗的说法,准确地说,应该叫“釜”,或“鍪”。
备注: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种古代炊器,青铜制,圆底敛口,反唇。做饭时用架子吊起来,在下面添柴生火。鍪的另一种解释是古代士兵戴的头盔,打仗时可以作为头盔保护士兵,而整顿时又可成为一种野外做饭的炊具。时至今日,钢盔依然是战士在野外训练时重要炊具。
图片来源:全景网
而国外也有很多独具魅力的军事美食,例如部队火锅。另外,罐头和午餐肉也是作为军粮发明的,比如罐头就是拿破仑在远征时期发明的。午餐肉则是美国大萧条时期被发明出来、面向劳工阶层的肉制品。二战期间,因为方便装盒携带、热量高、营养全、口味好而被美国军方大量采购,成为美国大兵一日三餐的主食。
备注:拿破仑战争时期,由于战线太长,大批食品运到前线后便会腐烂变质,于是拿破仑悬赏征求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一个厨师将食品处理好,再装入广口瓶内,全部置于沸水锅中,加热30-60分钟后,趁热用软木塞塞紧,再用线加固或用蜡封死。这种办法,就能较长时间保藏食品而不腐烂变质。这成为现代罐头的雏形。
所以说,我们可以在这个地方展示军粮,让大家体验屯兵长城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第七方面,学习军制。
军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兵符,可以说,大军调度系于一符。兵符是中国古代朝廷在传达命令、征调兵将或实施机要军事通信联络时所用凭证。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兵符都有重大的军事意义,是军权集中的主要体现。《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就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这里面说的就是“兵符”。在春秋战国时期叫做虎符,到了唐朝叫做鱼符。
备注:“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隋朝时改为麟符,采用中国传统瑞兽麒麟的形象。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武则天当朝后改为“龟符”,中宗年间又恢复为鱼符。南宋时期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类用虎符的故事串起来,做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展示历朝历代虎符、令牌等军令信物等,例如蒙元虎头令牌、春秋战国虎符北宋蘌(yu)铜令牌、清制八旗腰牌等,让游客也了解古代中国形制各异的军符文化。
第八个方面,听军乐。
音乐是军事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士兵们来说,军乐及军旅乐歌就是灵魂,是他们在服役乃至一生中难以磨灭的有声纪念。
我们都知道“闻鼓而进,鸣金收兵”。“鸣金”就是敲“钲”,钲为铜制,形状似钟而狭长,口向上,敲打后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它的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在战场厮杀时,士兵可以清楚地听见,便于指挥。
图片来源:全景网
中国古代的军乐首推唐代的《秦王破阵乐》,所以我们石拐也可以组织表演《秦王破阵乐》,让游客体验军乐的魅力。
第九方面,问军医。
军医是所有部队里面都必须配备的,中国最典型的军医就叫蒙古大夫。
我们经常说蒙古大夫,看上去像是贬义词,这其实是个误解。因为蒙古军队长期在马背上征战,得的最多的病就是骨折和脑震荡,所以蒙古大夫最擅长的就是接骨正骨和治疗脑震荡。历代蒙医在大量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利用了“震脑术”。在蒙医中,可以做到“以震治震”。比如说,轻微的脑震荡,就采用杆震术——也就是患者坐着,医生站在患者的后面,用震感带从患者前发际沿两耳上缠绕,一手合住震感带两端交叉处。让患者咬住一根震感杆的中间部位,震感杆紧靠嘴角。医生用另一手拿震感锤敲击震感杆两端,先敲患侧,再敲对侧,依次反复敲3次,就可以了。
如果是比较重的脑震荡,就可以采用杵震术,就是患者仰卧在平地上,枕在一个装满细沙的木碗上。医生用震感杵分别离患者患侧肘关节、肩关节、耳及头项,对侧耳、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患侧膝关节l0cm处地面上墩击3下,依次反复墩击3次。
石拐区现在还保留着传统的蒙藏医药馆。年,石拐区恢复建设“五当召蒙藏医药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去重点讲一讲蒙医对于军医的重要作用。
最后一个,试军药。
军药是指军队在行军打仗和驻军练兵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是支撑部队能够持续作战的必需品。在军药中,有两种特别有名的药,一个是定心丸,一个是金创药。
现在人们经常用“吃了定心丸”来比喻思想、情绪得到了安定,其实“定心丸”就是古代的一种军药。古代战争很残酷,刀光剑影,人喊马嘶,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待言。要治好伤,首先要恢复心神的安定。于是就有专门研制了用于安定心神的药丸,取名“定心丸”。这个药的研制者是明代军事家茅元仪。
军药和药方,在战争时期受到各方势力的激烈争夺。军药相对简单的原料能够发挥巨大的效果,最关键的就是经过几十上百年试验和调整的药方。一份药方,甚至是几箱稀少的军药,在战争时期就能让各方势力为之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我们都知道的云南白药,原来是由“白药之父”曲焕章研制出的一种伤科圣药,叫做万应百宝丹,消炎止血的神奇功效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当年,红军长征达到云南时,云南省主席龙云派往曲靖的运输车被红军截获。除了大量的弹药和食品,最让红军将士感动的就是那一箱箱包装精美的万应百宝丹了。这种疗伤圣药挽救了无数红军伤员的性命,以至于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还有部队保存着这种救命药。
台儿庄战役,曲焕章给滇军每人一瓶万应百宝丹并附上说明书,每个人都把白药看成救命的至宝。后来,万应百宝丹救了大量战士的性命,却被官僚买办们盯上。面对威逼利诱,曲焕章大义凛然,最终保住了药方,但失去了性命。解放后,曲焕章的妻子缪兰英将配方交给了国家,并改名“云南白药”。
讲完了这个故事,下面我给大家说说第四个策略:精准营销。
什么叫精准营销呢?
我想说,今天当我们这里只剩“蓬蒿拌土墙”,为什么还有人到这里来呢?
赵北长城体系的后坝障城遗址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每个王朝都有一种专属的魅力,于是便产生了“朝代粉”群体。也就是说,现在喜欢赵北长城、赵武灵王这段历史的,很多是这些朝代粉和历史粉。
对这些朝代粉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是内行的旅游!也就是说,一定要从专家的角度,把所有应该考据的事情,都考据到位。
我们都知道的李子柒、李佳琦,这些人叫头部网红。而石拐区应该利用的人叫腰部网红,也叫腰部意见领袖。由“军事狂热粉”驱动的军事主题旅游,正在快速崛起,军事迷们非常喜欢战争遗址类的旅游目的地,军事主题旅游受众广泛、潜力巨大。所以,石拐应当抓住军迷圈中的腰部网红,“以人引人”来精准营销。
备注:根据军武科技、Trustdata发布的《中国军迷用户画像分析研究报告》,具有专业军事知识的军迷有万人,“泛军迷”有2.4亿左右,核心军迷约1.8亿。
那么,这些腰部意见领袖是什么人呢?如果你是某个人的粉丝,或者对某方面的感兴趣,你一定会有必须到的地方和必须追的人。先说必到的地方,比如你是一个三国粉,你一定会到赤壁去看看。在三国迷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到赤壁,不解三国”。现在很多到赤壁旅游的都是三国粉。
我们再看,当你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你一定会对研究这件事的专家感兴趣。今天,我特别高兴见到董耀会老师和唐晓峰教授,我看过很多两位老师关于长城和人文的不少作品。再比如说海军史专家陈悦,他专注于甲午战争、近代海军史研究,出书、拍节目,掀起了“甲午热”风潮,带动甲午军迷进行军事主题旅游。
备注:陈悦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清末海军舰船志》、《沉没的甲午》、《中国近代军舰图鉴》等。曾参加中央电视台《解密甲午》和“《走遍中国》再寻甲午魂”等专题片的拍摄。
而历史狂热粉对一个作者的喜爱,可以成就一个IP甚至一个产业。比如孙皓晖,因一部历史小说收获大批铁杆粉丝,引爆“大秦帝国”这一IP。
备注:孙皓晖,陕西三原人。西北大学秦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秦帝国》。《大秦帝国》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IP,围绕这一IP成立了专门的公司,从小说到电影、电视剧、再到手游等等进行了全产业链的开发。电视剧已拍摄播映4部,发行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积累了数千万粉丝。
所以说,如果有这些专业的意见领袖来给我们做指导,我们这里就可以做很多的专业旅游。
以世界全甲胄格斗比赛——诸国之战(BattleoftheNations)为例,这是世界上级别最高、强度最大的全接触甲胄格斗比赛,由史实中世纪全甲格斗协会(HMBIA)举办,每次吸引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队员和观众。
而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的“发烧友”花费巨资制作铁甲兵器参加这项比赛。“发烧友”为参加比赛需要无尽的投入,比如盔甲、武器、路费、食宿,以及训练中盔甲和武器的损毁,一副符合比赛要求的铁甲至少要三万人民币以上。现在中国有很多“发烧友”愿意参与这类的活动,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现在很多年轻人,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看历史,他们要自己把历史演出来。尤其对于喜爱战争文化的军迷,沉浸式战场的cosplay极具吸引力。所以,未来石拐应面向最新旅游发展趋势,紧抓腰部网红,借鉴世界战争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打造沉浸式热血战场,吸引更多军事爱好者前来体验。
国外的旅游在演绎历史方面做得非常好,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世界战争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卢镇滑铁卢战役重演。
图片来源:全景网
滑铁卢战役重演,是世界“军事狂热粉”的年度盛事。每年6月18日,滑铁卢镇都会重演并纪念这场战役。年是滑铁卢战役周年祭,6名军事迷参与表演,活动现场设置匹马和门大炮,吸引了20万游客。滑铁卢每年平均接待游客超过30万,其中观摩战役模拟表演的人数占了全年游客数的1/3。
那么,它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做好遗址保护,重现当年战争场景。就是应所有滑铁卢迷的要求,不能建设任何的水泥柱,与当年的滑铁卢战场没有任何区别。
其次,从军事迷中遴选主角,还原历史的真实度。卢镇滑铁卢战役重演最大的特点,就是沉浸角色演艺。他们从军事迷中遴选主角,参演的主角衣服和言行举止必须符合历史。律师弗兰克·桑松扮演就是一位资深军迷,他已经演了10年拿破仑,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挤到他身旁大喊“陛下”,好像他真是拿破仑一样。
最后,原汁原味,全景再现恢宏的滑铁卢战役场景。比如说,“大战”开启,双方兵戎相见,首先进行炮战,炮手从填弹、压实,到点火、清洗炮膛,演练得一丝不苟,一时间炮声如雷、烟雾弥漫,效果逼真。而且,参演者们按国籍分别组成各自的协会,军服、枪械、战刀等道具都是自费订制,大到马匹火炮,小到背包水袋,严格依照19世纪的样式制作和穿戴、使用,驻扎帐篷按照当年样式制作,一定不通水、电,表演者吃饭、睡觉、住宿、训练和战斗的方式也和当时完全一致。
另外,为了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当地旅游局还将表演常态化,整个战役的模拟是一年一次,但每周末都会举行炮兵、骑兵和步兵表演,并推出趣味的滑铁卢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军迷参与。
这是一种极享受的体验,石拐区是非常适合去做这种体验的,我们可以在这里成立一个胡服骑射的学校,让体验者扮演赵武灵王,体验驰骋草原的铁马金戈之旅。
说完了国外的案例,我最后说说第五个策略:价值兑现。
做旅游,要想价值兑现,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目标群体在哪里。可以说,现在的旅游消费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为儿童成长买单意愿更为强烈。
我们看,今年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中,小鲜肉引起网络热议。“小鲜肉演员太多”“少年娘则国娘”……类似的评论刷爆了朋友圈。
“血性”缺失,已经成为现代儿童普遍面临的成长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独立性,培养“血性”。近些年,军事夏令营、小特种兵训练营、少年军校等各类军事主题营地产品受到家长热捧。通过参加军营,让女孩更独立,男孩更坚毅。为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全国首本男生性别教材《小小男子汉》,试图解决所谓的“男孩危机”。
那么,我想说,我们石拐区既有文的融合,也有武的融合。除了让孩子在这里学历史之外,我们能不能在这里做一个夏令营,叫:“到石拐来,我们还你一个男子汉”。就是让孩子们来这里来体会什么叫赵武灵王的血性,什么叫游牧民族的血性,什么叫男子汉的气质。
在这逻辑之下,未来石拐应当紧抓亲子家庭,发展军事见学旅游,兑现资源价值。
见学这个词源自日本,就是根据实际所见事物,学习知识并进行学习体会。在石拐,我们可以通过打造三大见学项目,强化文武结合,感受民族融合,培养儿童“血性”。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件事,打造小英雄童军营地,让儿童在玩耍中收获野外生存技能。
这里可以参考荷兰埃因霍温博物馆(EindhovenMuseum),打造一条童军行进线路,让孩子们在这里开展童军色彩的趣味活动,在玩耍中收获野外生存技能。
备注:荷兰埃因霍温博物馆(EindhovenMuseum)是一个强调野趣的儿童户外拓展基地,在这个仅㎡的小乐园里,运营者设计了一条独具创意的路线,让孩子可以体验完整的野外“童军”生活。
首先,打造童军换装室。让孩子们根据选择的不同军种,更换相应军装,进入童军训练状态。
其次,组织野外生存营,让孩子们学习原始生存技能,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这里体会什么叫做“战友”。一定要让孩子们骑上矮马,换上服装,学习骑射,体会胡服骑射的感觉。另外,还可以带着孩子们搞野炊,让孩子们学会埋锅造饭,还要让孩子们一起动手搭帐篷等,提高孩子们的野外生存能力,锻炼孩子的合作交往和动手能力,也能够体验野炊活动的快乐。
最后,可以设置不同的主题演练场景,让孩子争当现代版的“小赵武灵王”、“小兰陵王”、“小岳飞”,让孩子们体验当年士兵是如何打仗的。
最重要的是,还要给孩子们请一些很好的教官,而这些教官可以是退伍转业的军人。让退伍转业的军人去给孩子们做教官,可以让孩子们的体验更真实。
第二件事,打造课本剧场,这件事特别重要。
打造研学课本剧场,我们很多“剧本”都是现成的,比如胡服骑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木兰从军等,而且这些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与游牧民族和中原的融合息息相关。
而且,教育部也提出,将研学结果逐步纳入学分管理。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我们看,过去赤壁的旅游并不显著,但由于变成了研学基地,很多孩子们来这里参观,现场学习《赤壁赋》。自从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后,研学年接待量较上年猛增3成,达到12万人次。
在历史原址上的课本剧表演体验,可以给孩子建立深刻的文化共鸣,这种形式我很推荐。课本剧做得很好的案例,我向大家推荐安徽滁州。滁州最大的资源就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了。为了让课本里的内容更生动,滁州市开设了《醉翁亭记》“景区课堂”游学活动,来到这里,会有一位“欧阳修”带着你游览一番,再给你细细讲讲他是如何写出《醉翁亭记》的。
根据《新安晚报》报道,自从年首创《醉翁亭记》“景区课堂”模式,每年有10万左右中小学生来此开启研学之行,其中滁州以外的学生占了70%。按照学生门票票价37元计算,每年景区仅学生门票就能收入万。
石拐可以依托赵北长城,结合相关历史典故,针对亲子家庭,打造沉浸式研学课本剧场,上演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历史典故,让孩子通过扮演剧中的人物,从而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坚毅不拔的优良品质。
首先,我们可以定期举办课本剧比赛,激发亲子家庭参与热情,提升石拐区知名度。同时还可以设立课本剧表演专属奖项,扩大包头市课本剧剧场IP的影响力。在这里的最大优势就是,除了表演赵武灵王,还可以到当年赵武灵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去看一看,这种原真性的东西,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其次,也是这里面最重要的事,就是能不能对接教育部门,将课本剧游学活动转化成学分,使石拐区成为中小学课本剧研学基地,并将课本剧研学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及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体系。
第三件事,夜宿长城——打造一座古代军营区,还原军营生活场景,提供军事特色的住宿。
让游客来到这里,一定要在这里住一夜。注意,来这里不是住酒店,而是住军营。除了让游客在这里住下来以外,还可以在这里植入丰富多样的夜间军事主题活动,提升游客的休闲体验。
一是观皮影。可以设置皮影小剧场,晚上演《借赵云》《三战吕布》《五路伐蜀》等军事题材的皮影剧目,表演结束后还可以邀请小观众亲自体验皮影戏的乐趣。
图片来源:全景网
二是品军戏。根据考据,长城附近的居住点、戏台的比例很高,因为要给戍边的军队表演各种节目。而且,还留下了很多非常有名的军戏,比如《对花枪》《锦衣卫》《战宛城》。
三是听说书。一边品茶,一边听书,在长城脚下听古老的军事故事。
四是巡城打更。这也是最好玩的事。所有的边城,它的打更制度要比一般的城池严格得多,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里搞一个巡城打更的制度,每天晚上打更队夜巡,提醒大家“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报名做做“小小保卫者”,还可以开展“熄灯号”、“小哨兵”、“对暗号”等军营趣味活动,培养孩子们一些军人的习惯。
备注:打更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打更者手拿烛火、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以上这就是我今天讲的,通过五大策略——IP突出、主旨鲜明、体系完整、精准营销、价值兑现,推动赵北长城文化旅游活化。最终,将赵北长城打造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上的明珠,华夏民族融合的体验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