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est
人生
寻找兴趣
enjoytime
life
“这不是你能计划的事情,
你能计划的是过一段快乐的人生”。
——本亚明·利斯特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本亚明·利斯特(benjaminlist)和戴维·麦克米伦(davidmacmillan),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利斯特在11岁时就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也正是这份热爱让他将化学作为终身的事业。在他看来,有热爱就会有激情,即使枯燥的实验室研究也会变得有趣起来。
相比之下,他的好友,另一位获奖者——麦克米伦的成长经历则更为有趣。
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工薪阶层,由于受到哥哥的影响,他在高中就被物理和化学逻辑中的乐趣深深吸引。于是,他在高中毕业后申请了格拉斯哥大学的物理系。
在格拉斯哥大学学物理时,上课的时间比较早。8点的天刚蒙蒙亮,他便要去一个又冷又漏水的教室做实验。后来,他发现2个小时后的化学课既不用早起,还在一个更温暖、更干燥的空间,于是他就决定从物理系转去了化学系。这份看似有些“任性”的选择,完全由麦克米伦自己的兴趣决定,不再受身边人的影响。麦克米伦的人生轨迹也说明了另一个道理:缘分不讲科学,成功有时还需要一点小小的“偶然”。
这段有趣的“转行”小故事其实也给我们家长提供了参考。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当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个人的潜能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主动获取比被动接受更容易让人理解和学习,也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如今在“双减”的*策下,孩子们的周末时光不再被补习班填满,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挖掘自己的兴趣。
可以是钢琴、画画、围棋这些提高孩子文化素养的艺术类爱好,也可以是天文、地理、计算机这些能够激发起学习兴趣的课程。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这里的兴趣是一种因好奇心的驱动而产生认知的欲望),就会专心致志地钻研它,在得到某种愉悦感之后,更加产生持续下去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家长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是孩子兴趣的“引导者”,可以激发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但不能带着功利性的目的逼迫他们对某一项事物产生兴趣。我曾听过一位钢琴十级的女生对我说:“我其实不喜欢钢琴。考完证书之后我再也没有一点动力翻开琴盖。”“喜欢”是没有办法强迫和欺骗自己的,因此兴趣的产生必须也只能靠孩子自己。
其实每个人在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想过成为举世闻名的毕加索2.0,想过成为拯救世界的科学家,也想过探索宇宙行星的奥秘。但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们的兴趣也在随之变化。麦克米伦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有可能找到那份属于“真爱”的兴趣,到那时,不要轻易放过。
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真正能执著于自己兴趣的人,而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其实当下的坚持已是一种成功。
最后为大家提供几个小建议:
1、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忽视和否定他们的探索行为。
2、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思想控制他们。
3、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接受他们频繁地变换兴趣。
4、相信自己的孩子,向他传递积极的情绪和正确的观念。
5、有耐心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急于求成地把兴趣固定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
6、看看中招君的“西语小剧场”,感受一下自己的语言天赋!说不定下一个外交官就是你!
版权声明:本文系上海中学生报中考发布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须标明出处或原文来源。
上观号作者:上海中学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