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社交熊孩子熊家长人际的安全环境何在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上海一女子微博发文,电影院观影时遭后排孩童多次踢踹椅背,制止无果后孩童父亲用力踹座椅靠背,致女子当场“眼冒金星”,经医院检查可能有轻微脑震荡。这条新闻让我不禁思考,是不是“他人即地狱”,人际间再无安全环境?

图片源于网络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社交。有时独自去看电影,没买爆米花没带伙伴,屏幕投出光影在脸上晦暗着移动,邻座的情侣小声嘀咕着蜜语,前排的几个女学生朝气洋溢打闹,后座的小孩吵吵嚷嚷。我感到格外孤独。

人也充满不确定性,他人的安全性考量总是待估。老人坐大巴车去打工,半路被扔在无锡,凌晨2点已步行两小时赶路。人际间的恶意有时来得让人猝不及防。河南商丘一女孩在游泳馆游泳时,被救生员多次将头部按压进水中。对他人的安全性考量关乎我们的自身安全,实在不由得轻视。

作为社恐,我们为什么恐惧社交?

暴露自己

一位社恐作家的自白中说,“我到底怕什么呢?我真的是对生人感到害怕吗?细细一想,恐怕最怕的不是别人,而是暴露自己吧。向不熟悉的人敞开自己,又不知道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对于我来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暴露在不可辨知的陌生社交环境中,人的安全存在受伤的潜在风险。在无法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常常无法放松社交,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能在熟人面前言行自如——因为深信安全。

身份确认

对社交对象的身份确认。为什么总说异地恋难以坚持,网恋总想奔现?社会心理学有个概念多看效应(又叫重复曝光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社会心理学中,这一效果也被称为“熟悉定律”。在人际关系中,一个人在自己眼前出现的次数越多,自己越容易对其产生偏好和喜爱。实际上,这都是因为我们想要对社交对象进行足够多的身份确认,确认其真实性,以便定位和改变我们之间的社交关系。

但当我作为社恐,有时缺乏对人基本的身份确认,社交开始难上加难。

社交目的性

说到底,社交具有目的性,不论是为了获得情感满足、价值追求,或者利益所得——这里说的目的性并不完全功利,而是说社交一定有意义。有时人们无法分辨社交对象社交行为的目的,因而对社交存在恐惧。但需明白,“多和朋辈交游无疑是医治心病的良方。”若向往朋友,可以多去尝试社交——即使带着目的,社交一定有意义。

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