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食品化学考研资料复习题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pf.39.net/bdfyy/bdfzg/180501/6204478.html

第一章绪论

食品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一门科学。即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藏、运销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

第二章水分(water)

第一章绪论

食品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一门科学。即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藏、运销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

第二章水分(water)

1.水分子的缔合原因。

H-O键间电荷的非对称分布使H-O键具有极性,这种极性使分子之间产生引力。由于每个水分子具有数目相等的氢键供体和受体,因此可以在三维空间形成多重氢键。

液态水的结构模型

混合模型:分子间氢键短暂的浓集于成簇的水分子之间,成簇的水分子与其他更密集的水分子处于动态平衡。

连续模型:分子键氢键均匀的分布于整个水样,水分子的连续网络结构成动态平衡

填隙式模型:水保留在似冰状或笼状结构中,个别的水分子填充在笼状结构的缝隙中。

33.冰的结构和性质:

①①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之间靠氢键连接构成非常疏松的刚性结构。

②0℃是冰中水分子的配位数等于4

③常压和0℃时,普通正六方晶系的冰晶体最稳定(11种结构)

④冷冻食品中四种冰晶体结构,即六方形、不规则树枝状、粗糙的球形、易消失的球晶。

5.水的过冷现象: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

6.水的存在状态:结合水: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

体相水: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7.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

注:由于具体内容太多,望同学们参照笔记和课本。

8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水分活度值介于0~l之间.

9水分吸湿等温线:MSI)是指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与它的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图。

Ⅰ区的水的性质:①最强烈地吸附②最少流动③水-离子或水-偶极相互作用④在-4℃不结冰⑤不能作为溶剂⑥看作固体的一部分化合水和邻近水⑦占总水量极小部分

BET单层:区Ⅰ和Ⅱ接界:①0.07gH2O/g干物质②Aw=0-0.25③相当于一个干制品能呈现最高的稳定性时含有的最大水分含量

Ⅱ区的水的性质:①通过氢键与相邻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缔合②流动性比体相水稍差③大部分在-40℃不结冰④导致固体基质的初步肿胀⑤多层水大部分化学反应速度加快⑥区Ⅰ和区Ⅱ的水占总水分的5%以下。

Ⅲ区的水的性质:①体相水②被物理截留或自由的③宏观运动受阻④性质与稀盐溶液中的水类似,占总水分的95%以上,可以结冰,冰点要低⑤可作溶剂,利于化学反应微生物生长。、

10.滞后现象:样品的吸湿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不完全重叠的现象。

通常吸湿等温线的绘制是通过向干燥样品中添加水而得到的,因此我们也常把这个过程叫回吸作用。

如果把这个吸满水的样品再进行干燥,同样又可以得到一条曲线,我们把这条线叫解吸曲线

1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关系:大多数的细菌0.99-0.94,大多数霉菌0.94-0.8之间;大多数耐盐细菌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0.65-0.6;低于0.6时,绝大多数的微生物是无法生长的。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降低水分活度可以降低食品的化学反应速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食品的稳定性.

12.水分活度与食品化学变化的关系

一、对脂肪氧化酸败的影响;水能与脂肪氧化的自由基反应中的氢过氧化物形成氢键,水能与金属离子形成水合物,水增加了氧的溶解度,脂肪分子肿胀,催化剂和氧的流动性增加,催化剂和反应物的浓度被稀释

二、水分活度对非酶褐变的影响;

1、在一定的水分活度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水分活度的值增大而增大

2、在水分活度在0.2以下,反应通常不会发生

3、而当水分活度过大时(大于0.7)反应速度下降。

三、对淀粉老化的影响:30%~60%老化的速度最快10%~15%淀粉不会发生老化

四、对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含水量低于2%,阻止蛋白质变性;含水量大于4%,水分活度增大会加速蛋白质的氧化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

五、对酶促褐变的影响:当aw值降低到0.25~0.30的范围,就能有效地减慢或阻止酶促褐变的进行。

13.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指非晶态的食品体系从玻璃态向橡胶态的转变时的温度;Tg’是特殊的Tg,是指食品体系在冰形成时具有最大冷冻浓缩效应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14.水分转移包括:相转移位转移;相转移包括水分蒸发与水分凝结

15.分子移动性:分子移动性也称分子流动性,是分子的旋转移动和平动移动的总度量。。

第三章糖

1.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结合糖(复合糖)。

2.糖的结构:1.链式结构;2.环式结构

3.比甜度:以蔗糖(非还原糖)为基准物。一般以10%或15%的蔗糖水溶液在20℃时的甜度定为1.0。

比旋光度定义:指lmL含有1g糖的溶液于20℃,在0.1m长的旋光管内使偏振光旋转的角度。一般采用钠光。可用于糖的鉴别。

4非酶褐变包括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

5.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指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反应生成类黑色素和某些风味物质的非酶褐变反应。

反应过程:

初级阶段:氨基+羰基(还原糖)-----氮代葡萄糖基胺----果糖基胺———中期阶段:果糖基胺{脱胺脱水(1,2烯醇化)----羟甲基糠醛(HMF)+脱胺重排(2,3烯醇化)-----二羰基化合物----还原酮}二羰基化合物:醛、褐色、CO2(Strecker降解)——末期阶段:缩合与聚合,生成类黑色素和风味化合物。

6.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①糖的结构、种类及含量

1、α、β不饱和醛α-双羰基化合物酮

2、五碳糖:核糖阿拉伯糖木糖;

六碳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五碳糖的褐变速度大约是六碳糖的10倍。

3、单糖双糖(如蔗糖,分子比较大,反应缓慢)

4、还原糖含量与褐变成正比

②氨基化合物的种类

1、胺类物质氨基酸肽类蛋白质

2、含S-S,S-H不易褐变

3、有吲哚,苯环的胺类物质易褐变

4、碱性氨基酸易褐变

5、氨基在ε-位或在末端者,比α-位易褐变

③pH值

pH3-9范围内,随着pH上升,褐变上升

pH≤3时,褐变反应程度较轻微

pH在7.8-9.2范围内,褐变较严重

④反应物浓度和水分含量

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10%~15%(H2O)时,褐变易进行

5%~10%(H2O)时,多数褐变难进行

5%(H2O)时,脂肪氧化加快,褐变加快

⑤温度

若△t=10℃,则褐变速度(△v)相差3~5倍。

一般来讲:t30℃时,褐变加快,最适-℃

t20℃时,褐变较慢

t10℃时,可较好地控制或防止褐

变地发生

⑥金属离子

Fe(Fe3+Fe2+)

Cu

Na+对褐变无影响

Ca2+可同氨基酸结合生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抑制褐变

9.焦糖化反应:无水(或浓溶液)条件下加热糖或糖浆,用酸或铵盐作催化剂,糖发生脱水与降解,生成深色物质的过程,称为焦糖化反应。

10.淀粉的特性:淀粉在植物细胞内以颗粒状态存在,故称淀粉粒。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

大小:0.-0.15毫米之间,马铃薯淀粉粒最大,米淀粉粒最小。

晶体结构: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及X-射线研究,能产生双折射及X衍射现象。

淀粉的分类:来源: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结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消化吸收:快速、慢速、抗消化

淀粉的性质:物理性质:白色粉末,不溶(或微溶——支链淀粉)于冷水中,在热水中溶胀。化学性质:无还原性;直链遇碘呈蓝色,支链遇碘呈紫红色。

淀粉的水解:1)酸水解—糊精;

2)酶法水解:a)包括糊化、液化和糖化三个阶段,常用的酶有α-淀粉酶(也称液化酶)、β-淀粉酶(也称糖化酶)、葡萄糖淀粉酶(也称糖化酶)。

b)其他的还有脱支酶、环糊精葡聚糖转移酶。

糊化:淀粉粒在水中加热,快速吸水膨胀超过可逆点,水分子进入链中间,最终导致胶束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本质是微观结构从有序转变成无序)

糊化作用的三个阶段:a)可逆吸水阶段:水分进入淀粉粒的非晶质部分,体积略有膨胀,此时冷却干燥,可以复原,双折射现象不变。b)不可逆吸水阶段:随温度升高,水分进入淀粉微晶间隙,不可逆大量吸水,结晶“溶解”。c)淀粉粒解体阶段: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

老化:α-淀粉溶液或淀粉凝胶在室温或低于室温下放置后,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

第四章脂类

1.脂质的概念和特点:99%左右的脂肪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即三酰基甘油和1%非酰基甘油化合物,如磷脂,糖脂,甾醇,类胡萝卜素。

2.脂质的分类:

简单脂(simplelipids):酰基脂;蜡

复合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