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化学界的宪法经济观察报
TUhjnbcbe - 2025/4/6 18:55:00

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一百五十周年。中学时期,甚至小时候翻开字典附录,我们就接触过它。横七行,竖十八列;行称为“周期”,列称为“族”。族再分为主族与副族,主族始于第一二周期,副族始于第四周期,也就是说副族更短。大部分情况下,某列某行只对应一个元素,如第六主族的第二周期对应的是氧元素。但第三副族的第六和七周期例外,它们分别对应“镧系”和“锕系”,每个系包含十五个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出现之前,化学家们或研究某一类物质,或钻研某一种元素,各自弹唱,听来悦耳,却是一盘散沙。元素周期表的出现,如奏响了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每个元素各就其位,共奏华丽乐章。它从本质上统领了化学里所有的物质组成、变化规律,堪称化学界的“宪法”。

回溯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好似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实际上,每条路都是蜿蜒曲折。

人早已在思考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由于难解,哲学思想应运而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印度的四大说、古埃及的三元素说,皆指向几个元素即构成万物。“元素论”可以自圆其说,且表达了物质的基本属性,还能指导炼金。然而抬眉对空,天外有天;俯首望地,任凭细沙如泥从指缝流过。“无穷大”与“无限小”的问题依然牵动着哲学家们的心,这是“元素论”鲜有涉足的领域。伊壁鸠鲁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原子说”,来应对物质中难以解释的“无限”概念。“原子”,即分割下去,不能再分割的物质。《墨子·经说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与“非半”,不可斫也,意思是“无”和“不能半分的”,是不可以分割的。“元素论”如“阳关大道”,人人走在上面,用以坐地观天炼金;“原子说”则像“独木桥”,烧脑,鲜有人敢闯。他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暗流相通。“原子说”沉寂近两千年后,才有勇士出现。牛顿试探着,“在我看来,似乎上帝在创世时创造了这样大小和形状的实心的、厚重的、坚硬的……最重要的是能构成其他物质。”同一时期,自然哲学家波义耳写了一本书,叫《怀疑派的化学家》。他认为,所有物质都能分解为微粒。他还重新提出了元素的概念——最简单的、纯净的物质。他同时站在了元素论的“阳关大道”和原子说的“独木桥”上。但迷雾重重,波义耳步止于此,没能发现宏观与微观世界要在某个节点交汇。

一百年后,一阵微风拂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定量描述引入物质世界。他本人是经验主义的倡导者,坚信只有能观察到的结果才是有用的。他继承了波义耳的定义,认为元素是最简单的物质,并由此列出了33种元素。并且,他通过用天平秤量,证明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之后,科学家们纷纷采用拉瓦锡的方法,用数字来衡量各种现象,云雾渐渐拨开。比如,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定量的方式重拾“原子说”。他感受到了伏于“阳关大道”与“独木桥”间的暗涌,于是果断提出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的说法。元素的定义不知不觉从看得见的物质靠向了看不见的原子。为了将宏观与微观世界间的暗道进一步疏通,他想到了测定原子质量。可是想法过于超前,原子是否真的存在,宏观物质包含多少原子,原子又是以何种比例存在于物质中的,在当时都是无解的,他只得另辟蹊径,提出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以下统称“原子量”),是设氢的质量或其二分之一为1,其他原子以此为参照的值,它可以通过称量宏观物质来确定。很神奇,原子存在与否尚未确定,原子量却被引入了化学领域。

最初,许多原子量测定有误。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居然都能发现巧合——大多数元素的原子量都接近氢的整数倍。另一位英国化学家普劳特(WilliamProut)因此大胆提出了假说——所有原子都归于氢原子。许多支持或反对普劳特假说的科学家们,纷纷投入到原子量的精确测定中,为元素周期表的发现铺平了道路。

元素的定义模糊,它是触手可及的单质(成分单一的物质)和化合物(成分不唯一的物质)里的组成成分,也是黑匣子里的原子。但元素究竟是什么似乎不再重要,因为人们本能地开始探索本于元素的相似性,并有了对元素分类的念头。

在门捷列夫投身化学研究之时,前辈们们已经铺了足够多的路:发现了六十种元素;对现有元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出现了光谱技术,加热物质,通过其发出的光,进行元素鉴定;有了元素分类的尝试。发现元素完备的分类方式,似乎已到临门之境,“罗马”遥望可期。

当时构建元素周期表的难点在于,建立元素间的横向关系。缘于同族的元素在表观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同周期元素的规律则不体现在表象。

一次会议让这个难点有了突破。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会议上,科学家们统一了原子量的标定方式,并更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原子量的重要性,以别样视角进入到科学家的视线。何不以原子量对元素进行横向排序?这一看似朴素的想法,正是建立元素周期表内横向关系的途径。当所有因素都具备时,问题变成了花落谁家,谁将最先抵达罗马。

最早进行尝试的是法国的地质学家尚古尔多阿(DeChancourtois)。年,他将元素按照原子量排序,并绘出了柱状图。不幸的是,他用了许多化学家们不熟悉的地质学词汇,且图被出版社隐而不发,其所做的一切并未引起

1
查看完整版本: 化学界的宪法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