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孙夏赋审计观察
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由胡适对联谈到审计。该文一开头即讲:“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最近看到胡适几副对联,又禁不住联想到审计。”能否读出自己,与审计关联到何种程度,取决于读与被读两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说,隔行如隔山,有的内容本身很好,但读者工作经历、生活阅历及储存知识与其相距较远,不易产生共鸣,感觉可能就不会那么强烈和明显。胡适著述很特别。越读越觉得,他有的著述几乎就是在谈审计,至少对审计很有参考价值。这是跨界之间,规律性认识的相通之处。但总给人一种印象,好像他搞过审计,或者他从事审计的话一定是位审计大家(谁不信就请仔细琢磨下边的引文)。于是,禁不住本文还得与胡适有关:胡适治学秘诀与审计。
安徽上庄胡适故居。
胡适是大学问家、大教育家。他成功的治学秘诀是什么,又是如何给学生教授治学秘诀,我们重点就看他一篇文章《良好习惯的养成》。文章中说:“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由此不难看出,“勤谨和缓”四字秘诀,纵向看,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横向看,覆盖广泛,无所不包,普遍适用。严格说,四字秘诀已不仅仅是胡适的治学秘诀。胡适将其由做官、做人、做事拓展到做学问。我们从胡适谈治学切入,再转回到做人做事做审计。四字秘诀每个字都很常见、通俗易懂,关键看胡适怎么解释,更看我们如何联系审计实际。现采取“夹叙夹议”方式,逐字展示、原文引用胡适说法,并顺着胡适思路、较多地模仿或套用胡适现成话语(主要为直观显示胡适说法跨界情况下是何等接近和可用),延伸谈我们审计。
——勤。胡适说:“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依照法定职责、权限自不待言,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计。这些事先均应体现在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中,事中则不折不扣遵照执行、加以落实。为此,不“勤”肯定不行。同样绝对不能偷懒,不能走捷径,只有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最大宗的工作,查阅堆积如山的账目及相关文件资料、查询海量的电子数据、核对政策法规依据等都得用眼睛,操作信息系统、形成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及其他结果类文书等还需要动手操作,实地勘查、监督盘点、外部取证等不用脚(当然有的可以车代步)到达现场不行。审计证据务求相关性和充分性,无论起始阶段还是后续提升,在审计组长、主审的领导、指挥、协调下,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证物证据、言词证据,你就到现场——办公场所、工厂车间、医院、建筑工地、车站码头、矿山井下、田间地头、陆地海洋、沙漠草原等等一切需要去的地方进行勘查、监盘或访谈。无论哪里,都不能偷懒,必须一点一滴地去做。
审计是个力气活儿。审计人员的“勤”,还表现在劳动强度大,工作辛苦,经常加班加点,常常异地出差、难以顾家,有时还必须到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有一定危险性的地方去审计。同时,审计被誉为“经济医生”,没点真本事也干不了审计。体力付出之余,必须有很大的智力上的付出。审计人员的“勤”,是“勤劳”“勤奋”“勤恳”“勤苦”,是“辛勤劳动”。
——谨。胡适讲:“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谨慎性,是审计的一个基本概念、一项基本原则、一条基本要求。从审计工作流程看,首先是一系列具体琐细的检查核实,获取相应审计证据,然后对照特定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对被审计单位及所反映相关领导人员责任履行情况等作出评价,并对其中具体问题予以定性、提出处理处罚意见,以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为使审计评价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审计定性不偏不倚、准确无误,处理处罚合法合理、宽严适度,审计意见建议有的放矢、切实可行,必须始终细心谨慎。无论审计过程中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还是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等业务文书,小到文字表述、标点运用、表格填制、数据计算,一处也不能错,一点也不能粗心大意。比如,作为审计依据的试行规定在书写时漏掉“试行”,引证法规依据原文而不加引号,填制表格时上下错行,数字计算小数点放错位置,金额写错币种或单位(人民币写成美元,元写成万元甚至亿元),以及计算机打字出现同码错误等,这些情况不应该、不允许出现,事实上却往往难以绝对避免。而一旦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只是正确与否及严肃性问题,更可能是法律诉讼及审计成败问题。
审计是个细致活儿。审计与数字有关,与对错有关,与人有关,被审计单位及有关方面自然会形成倒逼机制,要求审计必须细心谨慎。大家都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日常工作中总在强调,要严谨严谨再严谨、细致细致再细致。时时处处事事都得“谨”,都得“谨慎”“谨防”“谨言慎行”,“谨”已经成为审计人员很突出的职业特点、职业习惯和职业形象。
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胡适手迹。
——和。胡适认为:“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审计与被审计,只是分工有别、角度不同。审计并非法律、正确和正义化身,被审计也不意味着必有舞弊、违法或问题。被审计单位成年累月、周而复始处理大量具体事务,对自身业务及有关法规政策都很精通。审计毕竟是外部的,到特定被审计单位审计的人力、时间等均比较有限,首先应当向被审计单位虚心学习。老老实实先当学生,然后才有资格和能力当先生、作判断、搞好审计。被审计单位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或大或小,或重或轻,审计必须予以揭示。但不能武断行事,把不是问题的认定为问题,把小问题硬说成是大问题,更不能抱着成见、带着偏见对人对事,搞“有罪推定”。无论被审计单位有无问题,也不管相关人员是什么态度或工作中配合得如何,都要坚持心平气和,争取理解、配合和支持。
审计是个忍耐活儿。说实话,人们对审计的印象总是要查问题。没什么事时,敬而远之,尽量退避三舍;有点情况和问题,可能采取能遮就遮、能掩就掩、能躲就躲、能推就推的办法;更有甚者,有的则刁难、阻碍、拒绝审计,转移、隐匿、篡改、毁弃证据资料,甚至打击、报复、陷害审计人员。遇到这类情况,或自身修养不够、素质欠佳,审计人员有时也缺乏文明礼貌,甚至情绪失控发生相互冲突。所以,审计机关一直致力于正面引导、严加管教,强调务必坚持文明审计。要求不能以监督者自居,不能自以为是,不能口大气粗,不能盛气凌人,不能以势压人。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哪怕出于无奈也得忍耐,审计人员一定要加强修养、注意形象,要坚持“和”,“平和”“和睦”“和谐”。
——缓。胡适指出:“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
审计任务重、时间紧,人力等资源有限,工作繁忙、高负荷运转是常态。但须明白,事缓则圆,有些工作宜缓不宜急。特别是重要审计事项,不能匆忙了结,不能轻易下结论。重要审计事项所需审计证据,必须把“勤”的功夫做足,再难也要下力气、花时间,想方设法获取到;要始终保持“谨”、保持合理怀疑,进行反复推敲,形成严谨证据链条,不能因忙而放任证据不足或允许证据瑕疵存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有关人员极不配合甚至违法干扰阻挠,也要“和”,保持平和、克制和忍让,营造和谐气氛,不能与之“一般见识”“自乱阵脚”“得理不让人”“霸气十足”。总而言之,必要时可以适当“凉凉”,通过“缓”,进一步推进和汇聚“勤”“谨”“和”,“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
审计是个功夫活儿。审计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顺着“勤谨和缓”解读,审计是力气活儿、细致活儿、忍耐活儿。从付出看,审计不仅有体力付出、智力付出,还有情感付出、健康付出甚至安全付出(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综合起来,审计非得用力用心、用情用诚地下功夫不可。审计人员只有“勤谨和缓”并用、全面发力,才能够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最终干出经得起法律、实践和时间等检验的功夫活儿。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年第8期
原标题:《孙夏赋
胡适治学秘诀与审计》